2019年7月14日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题
一、判断题。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管理学生权。(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上述内容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 )
3
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促进社会政治进步。( )
4
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
5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
6
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这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
7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8
小明同学在过马路时,突然一辆汽车向他驶来,他当机立断地闪到一边。此时,他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
9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本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
10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每小题1分,共10分
11
某县中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B、向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C、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诉
D、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诉
12
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同一性取向
D、发展性取向
13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的理念出自( )。
A、康德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14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为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
B、连贯性原则
C、疏导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
小华同学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时,经常会脸红、声音发颤、双手发抖,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她可能是得了( )。
A、强迫症
B、恐惧症
C、焦虑症
D、抑郁症
16
班主任王老师说:“同学们!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大家都很努力,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我宣布不留假期作业了。”请问王老师采取的教育方法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17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可以分为四个相关联的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是( )。
A、动机阶段
B、注意阶段
C、保持阶段
D、再现阶段
18
小军同学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常将历史事件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加深印象,记得更加牢固。小军同学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9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不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强、不平衡
20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习惯了某种记忆方法后,就很难改用其他的记忆方法,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 )。
A、原型启发
B、知识经验
C、定势
D、动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道,每小题4分,共8分
21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分)
22
简述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4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道,每小题6分,共6分
23
举例说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每小题6分,共6分
(一)
阅读下面案例,回答问题。
由于八年二班的数学老师休产假,我临时接任了他们班的数学课。几次课后,我发现每次就只有那么两三个同学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找到学委、班长了解情况,他们说道:“有的同学怕回答不好,丢面子。”“有的同学就是不愿意举手。”“有的同学是真的不会。”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改变,如有些同学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可以坐着说;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我就走到他们身边听清楚后再复述给大家。此外,对于一些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与他们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与他们一起探讨适合的学习方法。
渐渐地,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就连平常不爱学习数学的小武同学,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
24
综合上述材料,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一下“我”的教学行为。
1、B2、A3、B4、A5、A6、B7、A8、B9、B10、B11、A12、D13、D14、C15、B16、B17、A18、B19、C20、C
1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以及进修培训权。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故表述错误。
2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正本)》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故表述正确。
特殊说明: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正本)》的规定。关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本)》第四条第(三)项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另外,该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删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除下列情形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未成年人开拆、查阅;(二)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依法进行检查;(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本人的人身安全。
3
本题考查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从教育的作用看,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政治功能是最直接的功能。
故表述错误。
4
本题考查“课程”一词的由来。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指出,“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他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向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故表述正确。
5
本题考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 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故表述正确。
6
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征。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故表述错误。
7
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故表述正确。
8
本题考查情绪的状态。情绪主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其中,应激是外部压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及时摆脱危险境地,做出平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消极的反应则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导致感知和注意混乱,正常处事能力水平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