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重庆市巫溪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2
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3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
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是( )提出的。
A、布鲁纳
B、布鲁姆
C、布鲁巴奇
D、波斯纳
5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6
智力的核心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7
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该教师处于(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内容阶段
8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9
“一刀切”违背人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顺序性
10
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
A、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
11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 )。
A、制定主体相同
B、表现形式相同
C、本质相同
D、主要任务一致
12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
D、以身作则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
A、15周岁的未成年人
B、16周岁的未成年人
C、17周岁的未成年人
D、18周岁的未成年人
14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15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科研组长
16
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7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8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
A、学而时习之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温故而知新
19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0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21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2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3
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24
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是( )。
A、奥苏泊尔
B、加涅
C、布鲁纳
D、斯金纳
25
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
26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A、学校行政部门
B、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C、学校工会
D、学校党组织
27
教师的( )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A、考核结果
B、工作成绩
C、学历水平
D、业务水平
28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9
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30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 )的法律制度。
A、权益
B、权利
C、利益
D、权力
31
根据《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32
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是(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33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34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35
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 )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36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37
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
B、泛智
C、泛美
D、泛德
38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是(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美人鱼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39
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版面成为了背景。这是(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40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罗杰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41
《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预防未成年人犯法
B、宪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育法
42
品德形成大致经历的阶段有( )。
A、依从
B、认同
C、接受
D、内化
43
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的同化模式是(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接受学习
44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活动
45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 )。
A、惩戒
B、处分
C、歧视
D、开除
46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核心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和作用,其表现为( )。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化作用
47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国家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校课程
48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
A、效果律
B、对比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49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50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 )的教育,进行理论、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51
《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违反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甚至劝其退学或者开除。( )
52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
5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
54
教师教育学生重在言教。( )
55
重庆市师德教育内容包括教师规范、师德修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教师沟通的艺术等五个方面。( )
56
“主动式倾听”,意思是教师用主动的方式使学生明白我正在留心倾听。( )
57
自我意识良好指教师能悦纳自己,但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够全面。( )
58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
59
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一种信息的传输过程。( )
60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
61
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映,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
62
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63
“人逢喜事精神爽”,说明了情绪对人的言行总是起积极的作用。( )
64
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
65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66
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
67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68
动作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基础。( )
69
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70
师德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C2、B3、D4、C5、C6、C7、B8、C9、B10、C11、C12、B13、D14、D15、A16、B17、A18、B19、C20、A21、A22、A23、D24、B25、B26、B27、A28、D29、A30、A31、B32、C33、A34、C35、B36、A37、B38、C39、B40、A41、BD42、ABD43、ABC44、ABC45、CD46、ABC47、BCD48、ACD49、ABD50、BCD51、B52、B53、A54、B55、A56、A57、B58、A59、B60、A61、A62、B63、B64、A65、B66、A67、B68、A69、A70、A
1
本题考查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其中,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其中,应激是外部压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题干中“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属于应激,B项正确。
A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它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
本题考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根据题干表述,D项正确。
A、B、C三项:“科学性”表述不准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
本题考查教师成长的方法。布鲁巴奇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进行反思。(2)详细描述。观摩教学,详细描述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办法。(4)行动研究。在课堂上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项:布鲁纳是认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项: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智力的概述。智力也称普通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其中,思维力(抽象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项: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
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题干中,“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该教师处于关注情境阶段,B项正确。
A项: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这造成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8
本题考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作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项: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参考文献:陈少华编著.人格心理学 第2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12.
9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向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不能“一刀切”。B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为: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连续性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
本题考查健康的含义。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此外,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
本题考查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教育政策与法规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其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思想相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制定的,而且是上述思想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2)本质相同:就本质而言,无论是我国的教育政策还是教育法规都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3)属性相同或经济基础相同: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又都是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的。根据题干表述,C项正确。
A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制定机关不同。党的教育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而教育法律一般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因此,就党的教育政策和狭义的法律而言,二者的制定机关有所不同。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表现形式不同。党的教育政策通常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报告、纪要等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育法规则表现为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调整范围不同。一般来说,党的教育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比教育法规要广,因为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教育法规所调整的范围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中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问题,至于许多具体的教育活动,则无需用法律形式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参考文献:顾在平主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规划教材 教育政策与法规[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3.
12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我国教育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上许多教育家所提倡的美德。根据题干表述,B项正确。
A项: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属于爱岗敬业的内容,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均属于为人师表的内容,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参考文献:魏则胜主编.教师职业道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02.
13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本)》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根据题干表述,D项正确。
A、B、C三项:均表述不准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
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本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更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这昭示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界定: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教学中,交往包含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根据题干表述,D项正确。
A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单向活动过程,不符合教学过程的交往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5
本题考查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班主任的意义更大。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