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太原市小店区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真题(精编)

一、单选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1
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2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3
中学、小学校园周围(  )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100米
4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爱岗敬业
D、团结协作
(一)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琅琅。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嘀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将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们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5
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自己做好了,不用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C、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6
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7
对未成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  )。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国家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  )。 
A、未满18周岁的公民
B、未满16周岁的公民
C、未满14周岁的公民
D、未满20周岁的公民
9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正在形成,不过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还有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做“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
A、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10
“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11
(  )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专研业务,勇于探索,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A、关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12
(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13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14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制度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物质文化
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5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A、主导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内部动力作用
16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17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18
学生的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理性因素
D、感知因素
19
“一刀切”、成人化这种教育教学要求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20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决定因素
B、物质前提
C、主导因素
D、相关因素
21
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2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
A、一种实践活动
B、一种科学活动
C、一种文化活动
D、一种认识活动
23
在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是(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情景教学法
24
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D、教学目标
25
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
A、审美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素质教育
26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7
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28
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  )。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适法
29
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  )。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形式
D、考试制度
30
将“飞机——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记忆术中的(  )。
A、位置记忆法
B、检索和编歌诀
C、谐音联想法
D、视觉联想
31
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收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32
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33
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B、实现爱国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34
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  )。
A、言行
B、知识
C、修养
D、品德
35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36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与(  )相统一。
A、思想性
B、衔接性
C、适时性
D、可行性
37
教师善于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望,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力具有(  )。
A、客观性
B、全面性
C、精密性
D、敏锐性
38
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是哪种影响的结果(  )。
A、同化说
B、痕迹消退说
C、动机说
D、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39
下列选项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A、画线
B、复述
C、谐音联想法
D、列提纲
40
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1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的(  )。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42
李华同学因在班上排名靠后,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他暗暗地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动机
B、附属内驱力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动机
D、交往内驱力动机
43
小晶同学再学习舞蹈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资源管理策略
44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下列哪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高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D、教师给学生的适当的帮助
45
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教学和学习,其中坐在(  )是最积极的学习者。
A、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列
B、中心区域
C、后排
D、左右两列
46
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苹果”“梨子”等概念,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47
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的听课,突然从外面闯入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把视线转向他,从心理学角度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想象力
D、观察力
48
小红在两岁时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种学习是(  )。
A、言语信息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49
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指的是学生(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去帮助获得知识
50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51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践锻炼
D、品德评价
52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制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53
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的是(  )。
A、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B、帮助后进生搞好学习
C、做好家访,争取家长配合
D、帮助后进生改正缺点
54
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A、教学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进程
D、课的类型
55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5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变色
D、叶公好龙
57
下列反映迁移的词语是(  )。
A、习性结合
B、教学相关
C、触类旁通
D、不愤不启
58
短时记忆中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
A、重新学习
B、复习
C、复述
D、注意
59
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  )。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线索-依存理论
D、动机-遗忘理论
60
徐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上制止,让徐刚站到讲台旁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61
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学手段
62
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6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6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65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的威胁”,这种教学模式为(  )。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66
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67
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68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69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70
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顺序,正确的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一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71
针对“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2
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分加上“:辶”就组成了“迎”。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是容易掌握了。这位老师运用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73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74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个别差异性
7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可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6
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7
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  )。
A、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D、五年级
78
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79
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属于(  )。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80
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81
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82
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83
分配学生座位时,老师最应该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84
意识的(  )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85
德育中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体现的德育原则主要是(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86
在学习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  ),其次要抓好(  )。
A、思想工作,学习成绩
B、课堂质量,家庭作业布置
C、课堂管理,学生档案管理
D、课堂管理,课外活动
87
关于形成性评价,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的是(  )。
A、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高
B、它不是一种独立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
C、它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的评价
D、它侧重于问题诊断和教学反馈,而不是等级评定
88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  )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89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  )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90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和行是可以分开的
91
以下关于美育的各种描述或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美育所涉及到的美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B、美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增进审美的感受性,提高审美判断力,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C、美育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D、美育主要是通过学习美学、艺术教育来进行
92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
A、能力
B、学识
C、态度
D、方法
93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94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95
北京某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6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其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7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98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未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这是谁的观点?(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高尔顿
99
《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定:小学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总量不超过(  )。
A、5小时
B、6小时
C、7小时
D、8小时
100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  )。
A、需要、动机、世界观
B、理想、信念、世界观
C、兴趣、动机、世界观
D、兴趣、爱好、理想
二、多选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01
挫折后的心理反应有(  )。
A、攻击
B、冷漠
C、幻想
D、退化
E、固执
102
学习包括知识的哪几个过程(  )。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103
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
A、高效性
B、循序渐进性
C、实践性强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104
下列属于《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
A、教学相长
B、及时而教
C、道法自然
D、道而弗牵
105
特殊儿童是指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下列属于特殊儿童范围的是(  )。
A、资质优异儿童
B、智力落后儿童
C、情绪困扰儿童
D、学习困难儿童
106
小学生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
A、智力定义差异
B、智力类型差异
C、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D、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107
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感知
108
自我意识包括的成分(  )。
A、执行成分
B、认识成分
C、情感成分
D、意识成分
109
小学课外活动有哪些特点(  )。
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广泛性
C、管理上的计划性
D、活动上的自主性
E、形式上的多样性
110
下列对小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个性已基本形成
B、性格基本定型
C、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D、学习动机单纯
E、性格外向,活泼好动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
111
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开。(  )
112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要承担监护职责。(  )
113
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
114
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  )
115
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中学控制在1.5小时以内。( )
116
学习与教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  )
117
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
118
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
119
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
120
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
12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122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去进行。(  )
123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但学习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
124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
12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
126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
127
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就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
128
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
129
课程计划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130
态度和品德的结构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所构成。(  )
131
学校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抢险、救灾等危险性活动。(  )
132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
133
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人性质和自由性,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劳动就表现为“良心活”的特点。(  )
134
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  )
135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应由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  )
136
学校不得经常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
137
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
138
课程即学生所学的科目的教材。(  )
139
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140
学习动机非常强,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
141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总是矛盾。(  )
142
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43
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144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145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
四、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二)
(案例一)2015年8月,某市小学二年级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有成员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孤寡老人”家做好事。事前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但在打扫卫生中,女学生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成左脚骨折。事后,小娟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小娟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无关。
146
小娟摔伤应该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  )。
A、学校班主任承担
B、小娟家长承担
C、孤寡老人承担
D、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
147
小娟的监护人该是谁?(  )
A、学校班主任
B、社区管理机关
C、班主任和家长均为监护人
D、小娟父母
148
你认为本案改怎样正确处理?(  )
A、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和校外集体活动的管理
B、学校应该根据小娟家庭状况给予适当救助
C、学校有较好的条件应该承担全部医疗费
D、责任方承担,单位社区管理机构给予适当救济
(三)
(案例二)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该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点。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49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
A、导向原则
B、以身作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0
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  )
A、忠于教育事业
B、关爱学生
C、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D、有教学机智和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能力
(四)
(案例三)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三年级李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上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却并非如此。
15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新颖性、活动性、色彩的鲜明刺激程度
B、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C、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占优势,所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D、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所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
152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该堂课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A、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B、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C、李老师没又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D、小学生好奇心强,各种教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153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
A、应该增加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具
B、根据讲课需要,李老师应逐步展示教具及图片
C、讲解展示完教具、图片后,应及时收好教具和图片
D、教具和图片要少而精,要与授课内容有内在的联系
(五)
(案例四)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待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够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154
该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  )
A、讲授法
B、讨论教学法
C、谈话教学法
D、综合教学法
15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检验一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B、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C、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D、讨论法能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56
案例中,该教师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  )
A、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概给予否定
B、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
D、教师的课后总结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矛盾
157
老师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老师点名学习好的同学来回答
B、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初步的生物学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C、将该问题作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同学自己找寻答案
D、要求同学们课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下次选代表回答

1、B2、D3、A4、A5、D6、A7、B8、A9、C10、D11、D12、C13、D14、D15、A16、C17、C18、B19、A20、B21、A22、D23、B24、A25、D26、D27、A28、C29、A30、D31、B32、C33、C34、A35、C36、A37、D38、D39、C40、B41、C42、C43、A44、C45、A46、B47、B48、C49、B50、D51、A52、B53、A54、C55、B56、D57、C58、C59、B60、D61、A62、B63、C64、D65、A66、B67、B68、C69、B70、D71、C72、B73、B74、A75、B76、A77、B78、C79、A80、B81、A82、C83、D84、A85、C86、D87、C88、B89、B90、A91、D92、C93、C94、B95、D96、C97、A98、B99、B100、D101、ABCDE102、ABC103、ABD104、ABD105、ABCD106、BCD107、ABC108、BCD109、ABDE110、CDE111、A112、B113、B114、A115、A116、B117、A118、B119、A120、B121、A122、B123、B124、A125、A126、B127、A128、A129、B130、A131、A132、B133、A134、B135、B136、A137、B138、B139、B140、A141、B142、B143、B144、B145、A146、B147、D148、ABD149、ACD150、ABCD151、C152、D153、BCD154、C155、A156、AC157、D
1
本题考查学校德育的途径。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以思想品德课来体现的。B项正确。
A、C、D三项:班级教育活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会和校会,虽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不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体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因此,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道德行为。D项正确。
A项: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 200 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A 项正确。
B、C、D 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4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A项正确。
B、D两项不属于师德规范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不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示范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为教育者行为端正,即使不用命令,学生也会听话;教育者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听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性。D项正确。
A项:对孔夫子所说的话理解有误,“行”不能理解为走路,而是言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此观点是错误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对孔夫子所说的话理解有误,在教育中要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要做到言传身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6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A 项正确。
B、C、D 三项都不属于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7
本题考查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当前德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交互影响下,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思想品德教育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引导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树立为人父母形象。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在德育教育中起决定和评价地位,应该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对未成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B项正确。
A、C两项:家庭、社会虽然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但不是主要渠道。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国家不属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8
本题考查的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条的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A项正确。 
B项:《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四十五条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未满14周岁的公民可以指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未满20周岁的公民可以指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
本题考查家庭教育手段。家庭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校应当积极配合支持家长进行家庭教育。C项正确。
A项: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有: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家长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地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校应当支持家庭教育,尊重家长,维护家长权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0
本题考查对家庭教育特点的理解。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指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而不是想当然,不是一般化的说教。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题干中“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强调最了解孩子的是家长,体现的是家庭教育的针对性。D 项正确。
A 项: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也叫“启蒙性”,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感染性是指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权力和威力。如子女要听从父母长辈的教诲,接受父母长辈的批评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11
本题考查对终身学习的理解。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D项正确。
A项: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教书是育人的主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与教育专著的识记情况。《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理论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指出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C项正确。
A项:《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排除。
B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排除。
D项:《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
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者数量、教育观念和技术,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领导权以及受教育的对象,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4
本题考查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结合题意,D项正确。
A、B、C三项:都属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并不是核心。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5
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在影响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A项正确。
这个选项解释要不要直接说这几个不是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地位,觉得遗传素质和制约,以及主观能动性和最后两个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B项: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制约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
本题考查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题干中“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是教育本质的体现。C项正确。
A、B、D三项:题干中的表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此三项不是教育本质的内容,均为混淆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7
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题干中的表述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体现。C项正确。
A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B、D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
本题考查对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理解。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B项正确。
A项: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感知是指人通过器官对于外界刺激的识别和辨认。题干中学生的好恶,意志及个性因素不属于感知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9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体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题干中“一刀切”、成人化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A项正确。
B项: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
本题考查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的作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混淆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1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A项正确。
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2
本题考查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混淆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3
本题考查对教学方法的掌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1)演示法;(2)参观法。其中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B项正确。
A项:讲授法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练习法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景教学法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4
本题考查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原则。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A项正确。
B项: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5
本题考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D项正确。
A项: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审美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文化教育即智育。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文化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道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6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题干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D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7
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其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活动性质的自愿性。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是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为混淆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8
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辅导的方法有:(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系统脱敏法。(7)肯定性训练;(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其中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题干中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代币奖励法。C项正确。
A项:示范法是指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调适法即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9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各科都实行了改革试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属于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0
本题考查精加工策略中记忆术的相关方法。记忆术即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记忆术包括:(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其中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越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越紧密越好。题干中“飞机”“箱子”可以这样联想:飞机穿过箱子”。D项正确。
A项:位置记忆法最早被古希腊演讲家使用。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B项:缩简就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将材料缩简成歌诀。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靠自己动脑筋,自己创造的东西印象深刻。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C项: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记忆年代时运用比较多。
故正确答案为D。
31
本题考查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理解。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题干中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收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小学生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属于操作条件反射。B项正确。
A项: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与题干不符,排除。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联结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联结理论的前提是认为人或动物的行为是由无数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单位所组成,每一行动都是对一定刺激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以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习惯成自然是一种条件反射,是被动的,被牵引的,是自我不可以控制的条件反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2
本题考查个体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杰罗姆·卡根根据学生寻找相同图案和辨认复杂镶嵌图形的速度和成绩,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作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应。虽然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容易给学习到来不利影响。C项正确。
A项:场独立型的学生是“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场依存型的学生是“外部定向者”,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沉思型的学生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沉思型学生对问题反应较慢,但错误较少。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3
本题考查对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我国小学课程设计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C项正确。
A、B、D三项: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实现爱国教育,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均属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4
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作为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表现为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A项正确。
B、C、D三项:知识、修养、品德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5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C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6
本题考查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包括:(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是和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A项正确。
B项: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不属于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