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山西省长治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小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1
班杜拉以儿童的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形成情景与反应的联结
B、形成新的完形
C、观察学习
D、接受学习
2
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工具性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非理性条件反射
3
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而产生的遗忘,被称为( )。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一般性遗忘
D、干扰性遗忘
4
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通常叫做智力,其中智力的核心是(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5
( )是个体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的。
A、学习态度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习惯
6
一种经验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7
智力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被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8
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A、马斯洛
B、布鲁姆
C、罗杰斯
D、斯金纳
9
小明运用新学的平方差公式解答数学练习题,这种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具体化
C、抽象
D、比较
10
小学教学中讲的“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
A、常规思维
B、求同思维
C、分析思维
D、发散思维
11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
A、完形——顿悟说
B、尝试——错误说
C、符号学习理论
D、强化学习理论
12
桑代克指出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状态,这说明学习要遵循(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重复律
13
在听觉实验中,将一只机械手表离开被试者8厘米的距离,被试者会感到手表声时强时弱,这种现象是( )。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14
在小学阶段,直接的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 )。
A、主题班会
B、思想品德课
C、课外活动
D、文化课
15
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自然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是发展的( )。
A、年龄特征
B、个性特征
C、生理特征
D、心理特征
16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说明( )。
A、性格的可塑性
B、性格的稳定性
C、气质的可塑性
D、气质的稳定性
17
教育家杜威以实用教育为指导,创立的教育体系是        ( )。
A、“儿童中心”论
B、“教师中心”论
C、“教室中心”论
D、“教材中心”论
18
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 )。
A、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19
情感当中经常谈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班集体荣誉感,同学友谊感……”都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心境
D、美感
20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问卷法
C、产品分析法
D、个案法
21
对小学教师的师表风范的根本要求是( )。
A、人格师范
B、榜样师范
C、身正示范
D、为人师表
22
小学儿童游戏水平可以和成人相提并论,是因为下面哪一种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23
小学儿童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24
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理论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习作业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练习法
25
王老师在新学期开始前对学生进行了摸底测验,这种测验叫做( )。
A、诊断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26
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施行的是( )。
A、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B、10年义务教育制度
C、11年义务教育制度
D、12年义务教育制度
27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并誉为教育学标志的书籍是( )。
A、大教学论
B、新教育大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
28
调节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等教育主体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
A、团结协作
B、服务意识
C、学高为师
D、教书育人
29
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规律
C、教学
D、课程
30
在古代西方教育史中,倡导“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31
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需要在家长、教师的监管下完成作业,这说明小学生意志力的特点是(  )。
A、自制性弱
B、自觉性弱
C、坚韧性弱
D、果断性弱
32
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33
在学雷锋日这天,五一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以培养学生们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良好品德,这是德育方法中的( )。
A、说理疏导法
B、行为评价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34
“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5
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
A、学生与家长
B、教师与家长
C、师生关系
D、同学关系
36
某小学张校长明知学校篮球架左摇右晃有危险,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造成一名本校学生因篮球架倒塌而亡,对这位张校长应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37
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半脑是明显分工的,大脑右半球与( )密切相关。
A、绘画
B、科学
C、计算
D、言语
38
中小学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实质是( )。
A、踏实认真
B、严以律己
C、兢兢业业
D、实事求是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下列行为中属于变相体罚的是( )。
A、扇耳光
B、罚写作业
C、拧耳朵
D、捆绑
40
美国教育家孟禄是( )的代表人物。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41
心理学家把学习结果分为( )。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42
个体发展是多样的,但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有连续性、不平衡性以及( )。
A、方向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43
教育心理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4
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加速发展期有(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45
小红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她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B、使用教育资源
C、享有国际给予的物质帮助
D、享有人身权
46
下列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
A、织毛衣
B、学习数学公式
C、骑单车
D、游泳
47
一篇文章中居于中间的内容容易产生遗忘,是因为中间的内容会受到( )。
A、前摄抑制的影响
B、定势的积极影响
C、定势的消极影响
D、倒摄抑制的影响
4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 )。
A、强化性
B、主动建构性
C、社会互动性
D、情境性
49
在课程理论中,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学科课程
50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所说的两种基本智力是指( )。
A、道德智力
B、运动智力
C、数理逻辑智力
D、言语智力
51
于某是一名聋哑学校五年级教师,她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 )。
A、让上课做小动作的学生站在教室外边
B、参加进修
C、在寒暑假期间带薪休假
D、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5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的发展功能
53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期间不能收取( )。
A、书费
B、住宿费
C、杂费
D、学费
54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要做好的工作有        ( )。
A、了解学生
B、考虑内容
C、钻研教材
D、设计教法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正确”,错误的请选“错误”,全部选“正确”或全部选“错误”,均记为0分。
55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56
美国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成熟的水平。
57
儿童看到天上的白云一会说像棉花糖,一会说像小马,都属于创造想象。
58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慢后快。
59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封闭式问卷不提供具体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
60
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
61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质的电子游戏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
62
《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及特殊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院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63
胆汁质的小学生,感情细腻,深刻,观察敏锐,也可能多疑,孤僻,怯懦。
64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65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师德规范。
66
教育家们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67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
68
中国首次实行课堂教学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9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70
小学教育的“五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统帅和指向作用。
7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72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
73
中小学教学中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一成不变的。
74
未成年人的信件除了其亲生父母可以拆阅外,其他人或组织都不可以。
75
一名7岁的女孩为中国籍菲律宾人,那她不享有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76
小学所开设的科学课程虽不带有阶级性、政治性,但都会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77
列举小学教师及特殊学校教师上好课的五项基本要求。
(一)
李老师虽然年轻,但在这所小学已做了将近十年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她总是板着一副面孔对待她的学生,学生有点怕她,她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随地丢垃圾,要与同学和谐相处……可是李老师却常常在学生反映问题时,以冰冷的面孔对学生吼出“闭嘴”“事多”等;学生作业做得凌乱,有错题时,她会将错题页撕掉,随手揉成纸团摔在地上……
这样“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李老师没少费力气,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同学关系紧张、班级气氛死气沉沉、爆粗口的大有人在,纸屑杂物随处可见……李老师很郁闷。
78
李老师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
79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么做?

1、C2、C3、B4、D5、C6、A7、A8、A9、B10、D11、A12、C13、A14、B15、A16、D17、A18、D19、A20、A21、D22、C23、C24、D25、A26、A27、C28、A29、D30、C31、B32、B33、C34、A35、C36、B37、A38、D39、B40、B41、ABCD42、BCD43、ABCD44、BD45、ABD46、ACD47、AD48、BCD49、AC50、CD51、BCD52、ABC53、CD54、ACD55、B56、A57、B58、B59、B60、A61、A62、B63、B64、B65、A66、A67、B68、A69、A70、A71、B72、A73、B74、B75、B76、A
1
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因此,班杜拉以儿童的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C项正确。
A项:形成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是桑代克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形成新的完形是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观点包括:(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对学习理论的理解。经典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他认为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经典性条件反射。C项正确。
A项:操作性条件反射由斯金纳提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非理性条件反射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对遗忘类型的识记情况。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其中,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是永久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分为两种情况:(1)病理性的,比如被车撞成失忆症的人,对过去很多事情都有可能永远失去回忆的可能,它们是记忆的某些通路已完全发生机械性短路,生物钟已经无法与之沟通的结果;(2)爱好性的,就是自己不爱好,或当时没有往脑里去的缘故产生的遗忘。题干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而产生的遗忘,是当时复习没有往脑里去的缘故产生的遗忘,属于永久性遗忘。B项正确。
A项:暂时性遗忘是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遗忘不包含一般性遗忘和干扰性遗忘,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智力的核心。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因此,思维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D项正确。
A项: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并不是智力的核心成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学习兴趣的概念。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C项正确。
A项: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抽象、较综合、较宏观的精神现象,是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因此,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经验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A项正确。
B项: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
本题考查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智力测验就是对智力的科学测试,它主要测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信度是表明评价工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根据影响信度的不同因素,可以把信度分为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评分者信度三类,信度指标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题干中,智力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被称为信度。A项正确。
B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测验的效度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根据不同的需要,一个测验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效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难度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在教学测量中,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测验的人数比例作为难度值。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者加以区分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
本题考查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中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层级排列的需要系统。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七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因此,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是马斯洛。A项正确。
B项:布鲁姆是掌握学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首创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掌握学习》和《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斯金纳是程序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
本题考查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题干中,小明运用新学的平方差公式解答数学练习题,就是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思维过程的具体化。B项正确。
A项: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
本题考查思维的分类。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个方法。题干中,“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一道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表明思考者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个方法,属于发散思维。D项正确。
A项: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求同思维也称集中思维、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1
本题考查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通过大猩猩叠箱实验,提出完形顿悟说,主要观点包括:(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题干中,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形——顿悟说。A项正确。
B项:尝试错误说是桑代克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符号学习理论是托尔曼提出的,他通过白鼠迷宫实验,提出符号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3)在外部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托尔曼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强化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他将强化分为三类:(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观察者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2
本题考查试误说的基本规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两个次律。(3)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减弱。C项正确。
A、B、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
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这一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题干中,在听觉实验中,被试者感到手表时强时弱是注意的起伏。A项正确。
B项: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其产生的条件包括:(1)熟练度;(2)活动的性质和内在联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其产生的条件包括:(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4
本题考查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包括:(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直接的道德教育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因此,在小学阶段,直接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品德课。B项正确。
A、C、D三项: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和文化课均属于德育的途径,但不是直接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
本题考查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自然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是发展的年龄特征。A项正确。
B、C、D三项: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均不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
本题考查对气质的理解。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指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主要是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体现的是气质的稳定性。D项正确。
A项:性格的可塑性是指性格在后天可以进行修缮,可以向更好地方向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同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气质可塑性指的是气质的可变性特点。气质虽然受个体生物组织,特别是神经结构所制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只是相对的。由后天所获得的大脑暂时联系系统,可以掩蔽或改变神经过程的特性,从而促使气质发生变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7
本题考查人物与理论的对应。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的三中心主张,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A项正确。
C项:“教室中心”论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D两项: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8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教育目的。D项正确。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