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开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连续性
3
学生的年龄特征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4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 )。
A、讲授课与练习课
B、讲授课与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5
(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A、教育任务
B、教育规律
C、教育内容
D、教育目的
6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 )来实现的。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9
“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这是知觉( )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0
教师边讲课边板书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集中
D、注意的转移
11
受先前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形启发
B、顺向迁移
C、定势
D、功能固着
12
能够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体现了意志行动的( )。
A、果断性
B、自制性
C、自觉性
D、坚持性
1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
A、尊重
B、爱和归宿
C、自我实现
D、安全
14
与“强”“平衡”“灵活”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5
小亮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激情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没有赋予教师的权利是( )。
A、获取报酬权
B、参与管理权
C、处罚学生权
D、教育教学权
18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培训与流动
C、沟通和合作
D、交流和互动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 )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合作创新
B、立德树人
C、以人为本
D、提高质量
20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是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
A、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 )
22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其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
23
最早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
24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
25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
26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
27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是谈话法。( )
28
建立社会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
29
动机水平越强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30
幻想是一种切合实际的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它是消极的。( )
3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
32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对生活工作毫无益处,因此要避免其产生。( )
33
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
34
高原现象只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进步暂停甚至下降的现象。( )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6周岁的公民。(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36
四有好老师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37
论述为什么说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8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1)你觉得这次疫情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影响?
(2)针对这些冲击,你觉得教育应该如何应对?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一)
小王是一名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老师,学校安排他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学伊始,张校长把小王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的说:“小王老师,班主任虽然是学校最小的主任。但他是班级学生教育的首席教师,责任重大。你要多学习,勤奋钻研。遇到困难,多向老班主任请教。”听了张校长的叮咛,小王内心不禁嘀咕道:“做班主任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管管纪律、搞好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嘛。”
39
(1)你赞同小王老师的看法吗?为什么?
(2)请谈谈你对班主任工作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二)
期中考试后,老师让同学们针对成绩进行反思总结。甲同学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这次考试前进行了充分的复习,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乙同学说:“别人太强了,我太难了,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再怎么复习也没有用。”丙同学说:“我这次考得好,主要是因为复习的都考,没有复习的都没有考。”
40
(1)试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归因下的维度和因素。
(2)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归因对其动机和行为的影响。
1、B2、C3、D4、D5、D6、D7、A8、B9、A10、A11、C12、D13、C14、B15、C16、A17、C18、B19、B20、A21、A22、B23、A24、A25、A26、A27、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
1
本题考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主要有:(1)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B项正确。
A项: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两者也仍然脱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近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方式的个体性和成果的群体性。其中,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指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教育要有针对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C项正确。
A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年龄特征指的是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身体特征也就是生理特征。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
本题考查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量的不同,课大致可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中,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单一课又可分为四种:新授课(又称传授新知识的课)、练习课(又称培养技能技巧的课)、复习课(又称巩固知识的课)和检查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D项正确。
A、B、C三项: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不同,还可以把课的类型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
本题考查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即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D项正确。
A项:个别教学是最早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课外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现场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
本题考查对各类教学原则的理解。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启发性原则。A项正确。
B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
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直接经验是学生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而间接经验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文化成果,是个体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B项正确。
A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
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以及恒常性。其中,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说明猎人在众多刺激物中将禽兽作为知觉的对象,樵夫在众多刺激物中将柴草作为知觉的对象,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A项正确。
B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题干并没有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阐释对禽兽或者柴草的理解,只是将其选择了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题干描述并没有体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题干中并未涉及知觉条件(角度、远近等)的变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