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黑龙江省考面试题(省直)

第1题:
为了让更多基层偏远地区的村民感受文物典籍的魅力,市博物馆将文物和典籍向偏远地区输送,通过“大篷车”流动巡展,在乡村建立移动的、没有边界的博物馆,让群众近距离观赏文物典籍。有人认为此举很好,广受群众称赞,但也有人认为此举有风险,可能会造成文物和典籍的损毁。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
市里之前开展了一项环保项目,该项目请了第三方机构提供咨询、设计、管理等服务。现要对这家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成效开展评估,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你是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你认为应如何保证此次评估结果真实有效?应当如何开展此项工作?
第3题:
某地政务服务中心门口有群众在寒冬中排队办理业务,被人拍下来发到网上,引起热议。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立即发布公告,取消工作人员午休并且提前一小时开始办理业务,但是群众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现象仍未得到缓解。如果你是该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你会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是一道社会现象类题目。需要考生围绕市博物馆在乡村建立移动的、没有边界的博物馆这个事件背景,针对有人称赞、有人担忧的观点,按照“提观点-重分析-抓落实”的逻辑结构,谈谈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审题点1:“为了让更多基层偏远地区的村民感受文物典籍的魅力,市博物馆将文物和典籍向偏远地区输送,通过‘大篷车’流动巡展,在乡村建立移动的、没有边界的博物馆,让群众近距离观赏文物典籍”
此处为事件背景,明确指出了市博物馆建立移动的、没有边界的博物馆的初衷和方式。首先,从建立初衷来看,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总书记也曾多次指出,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而偏远乡村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群众对于文物典籍的了解知之甚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所以市博物馆的这种做法,可以为基层群众提供参观学习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认识。其次,从市博物馆建立的方式上来看,移动的、没有边界的博物馆主要依托“大篷车”这个载体,深入偏远地区进行文物典籍巡展,这一举措不仅使更多文物典籍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成功打破了地理上的阻碍,令文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更可以为其他博物馆主动走向社会、服务观众提供创新经验。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以分别从有利于提高群众认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两个方面,分析市博物馆在乡村建立移动、没有边界博物馆的积极意义。
审题点2:“有人认为此举很好,广受群众称赞,但也有人认为此举有风险,可能会造成文物和典籍的损毁” 
针对上述事件背景,有人赞同,有人质疑。在这里考生需要思考,为什么大众会对市博物馆的行为产生不同评价,以及自己支持哪一个观点。首先,赞同的人肯定是认为市博物馆的举措有诸多好处,而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也找到了建立移动博物馆有利于提高群众认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所以考生在分析为什么有人赞同时,可直接将上述分析拿来使用。其次,质疑的人主要是认为市博物馆用“大篷车”输送文物和典籍时,可能会造成文物和典籍的损毁。众所周知,文物和典籍有着不可再生的特殊性,且由于历史悠久,一旦在移动运输过程中保管不善,就很容易造成损坏。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有人质疑和担心也是无可厚非。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以明确指出这两个观点都有道理,然后再分别阐述每个观点的合理之处是什么。
审题点3:“对此,你怎么看” 
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常见问法,要求考生谈谈对上述事件与观点的看法。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得知题干中的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这也就意味着移动博物馆的建立既有好处,也有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让作答更加完整,考生还可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扬长避短的措施。例如:一方面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移动博物馆建立的意义,并主动参与到巡展中来,进而不断提高移动博物馆的利用率,扩大成效;另一方面,要注意文物典籍的保护,优选可移动文物,并提高安全运输和展览的能力与设备,防止文物典籍受损的情况发生;再一方面,移动博物馆不能只是一阵风,要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文物典籍巡展的方式,实现偏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持续供给。
综上,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是:首先,开篇指出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其次,分别从有利于提高群众认识、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以及存在损坏风险等方面,指出每个观点的合理之处;最后,从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等角度,提出扬长避短的对策办法。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