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山西省考面试题(省直)

第1题:
对于跌倒的老人,之前公众还在纠结到底“扶不扶”,但现在公众直接是“不敢扶”,哪怕是有人拍照留证也没有人敢“扶”。对于从“扶不扶”到“不敢扶”的思想转变,谈谈你的看法。
第2题:
你的领导脾气很不好,对工作也很挑剔,而且多次当众批评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第3题:
你是业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有一个大爷来办理业务,但由于他不符合办理该业务的相关条件,你没法帮他办理。大爷却以为你不想办,开始在业务大厅内大吵大闹,并要向你的领导投诉你。此时,你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为负面社会现象题,题干给出了从“扶不扶”到“不敢扶”的思想转变,很明显是负面现象,考生可以分析该现象带来的危害,并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下面,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
审题点1:“对于跌倒的老人,之前公众还在纠结到底‘扶不扶’,但现在公众直接是‘不敢扶’,哪怕是有人拍照留证也没有人敢‘扶’。”
尊老扶弱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传统美德,但对于跌倒的老人,公众纠结“扶不扶”可能是出于不了解急救知识、认为专业人士会处理或担心自身安全等个人原因,而非道德判断。但“不敢扶”则是对于社会道德和信任滑坡的一种心理变化,担心被讹为肇事者、面临法律诉讼和经济赔偿风险,二者有很大不同。这种“不敢”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深思,考生可以按照主客观分析法的思路进行发散思考,主观方面,“不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信任缺失,害怕扶了之后反被讹。客观方面,被讹之时若跌倒的老人不发声,就很难自证,“不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见证保障的缺失。那为什么“哪怕是有人拍照留证也没有人敢‘扶’”,结合生活见闻,我们看到很多行义举之人最后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即使有人见证,也不代表在法律纠纷中可以“片叶不沾身”,这折射出的是法律法规中对善意救助者的免责、保护条款还不明确,导致大家不敢放心去“扶”。
审题点2:“对于从‘扶不扶’到‘不敢扶’的思想转变,谈谈你的看法。”
问“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负面社会现象题,从“扶不扶”到“不敢扶”的思想转变必定是令人痛心的,考生可以在开头通过情感表达法进行表态。接着,我们按照社会现象题的“重分析”“抓落实”思路进行展开作答。“重分析”部分,对一个负面社会现象,考生先分析其危害,可以按照从个人到整体的思路进行分析:就个人而言,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摔倒的老年人,无人救助;就整体而言,人人“不敢扶”,进而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任、和谐稳定。既然危害如此之深,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考生可以就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这里可以结合审题点1中的原因分析进行作答。“抓落实”部分,考生可以根据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既然社会信任缺失,就要重建社会信任,加强正面的教育引导;既然缺乏有效的见证保障,那就强化保障措施,通过“人防+技防”多种见证措施保障救助行为;既然存在法律风险,那就完善法律法规,补齐漏洞,减少救助行为的法律风险。
故本题的作答思路可为:首先,表达令人痛心的态度;其次,从可能增加老人安全风险和影响社会和谐建设两方面分析危害;再次,从社会信用缺失、缺乏见证保障和存在法律风险三个方面剖析原因。最后,针对原因,逐一提出对策。
参考答案
尊老扶弱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传统美德,公众从“扶不扶”老人到“不敢扶”的这一思想转变令人痛心。
首先,放任这样的思想转变危害颇深。一是老年人安全风险增加。人人“不敢扶”导致跌倒的老年人得不到及时帮助,时间的延误可能会加重伤情甚至危及生命。二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对他人求助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是一种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任的退化,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转变,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社会信任缺失。近年来一些救助者反被讹为肇事者的新闻屡见不鲜,导致公众对他人信任度降低,担心自己的善举会被误解利用,甚至陷入法律和经济纠纷,因而顾虑重重。二是缺乏见证保障。好人在行好事时缺乏见证保护,遇到诬告碰瓷时缺乏作证发声,往往难以自证,导致大家哪怕是有人......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