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面试真题

材料1: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情况。
材料2:我国出台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规章制度。
材料3:在本市10个街道、136个社区开展试点,但是结果还是需要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从5个社区抽取50个居民进行分类意愿调查,意愿从70%下降到50%。居民表示原因一是浪费时间;原因二是区分不清,不如花钱找人分类;原因三是回收价格太低。
第1题:
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有的市民不认可、不配合,你怎么看?
第2题:
材料3中,调查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由70%降到50%,这个数据能不能真实地反映现状?为什么?
第3题:
该市为了调查分类制度存在的问题,委托调查队进行调查,你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并确保数据有效性?
第4题:
你正在采访,这时环卫工和居民老奶奶发生争吵,因为老奶奶不分类,环卫工说她屡教不改,致使采访不能继续进行。你该怎么劝说?请现场模拟。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社会现象中的政策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材料思考垃圾分类制度是否意义重大,需要支持。有了答案之后,再分析政策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即题干中谈到的“不认可、不配合”。最后,针对分析的问题、困难给出合理的解决方式,以达到完善政策的最终目的。
审题点1:“垃圾分类制度”
垃圾分类制度是国家大力推行的政策,自然要表示支持。因此可以开篇破题分析其意义。意义一方面可以从给定材料1中总结概括得出,另外一方面可以采用主体分析法,分析出对环境、资源节约、国家政策的正面影响。
审题点2:“不认可、不配合”
不认可是市民主观认识存在偏差,可以从环保理念方面找原因。不配合则是垃圾分类操作性上有问题,可以采用流程分析的方式,思考垃圾从出门到进入垃圾场这一路处理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方面似乎不够强硬,且制度制定缺乏相应的正面激励,都是可以考虑的部分。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的执行,就要对症下药,从主客观方面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垃圾变废为宝,降低处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让居民更好享受绿水青山,避免垃圾围城。同时,这一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也体现了地方政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作为的人本举措。
在推行这一制度的时候,遭到一些市民的反对和不配合,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点。
第一,居民缺乏相应环保责任心。认识不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为垃圾分类制度增加了麻烦,所以不愿意配合相关工作。
第二,分类缺乏相应实操流程。缺乏系统思维,只重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没有制定出一项合乎居民生活习惯和垃圾分类知识性要求的分类流程,导致居民无从下手,流于形式。
第三,政策缺乏相应激励措施。垃圾分类制度间接增加了群众处理垃圾的负担,在前期推广时,缺乏有效和长效的激励措施,导致部分群众不愿意配合。
第四,外部缺乏相应监督力量。一方面法律法规没有强制约束居民垃圾分类,分类完全依赖居民自觉性。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缺乏对垃圾后续处理的跟踪监督,导致部分分类的垃圾后期依然混合处理,打击居民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通过微博、微信、小区公告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制度的好处、意义。
第二,确定分类标准流程,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收集建议等方法,确定流程和标准。比如,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收集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同时,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配备不同的回收垃圾桶等。
第三,建立奖惩措施,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对于践行垃圾分类制度的群众和单位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对市民实行参与积分制,可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对表现较好的企业减免相应的垃圾处......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