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上午浙江省基层类面试真题

第1题:
为完成上级布置的调研任务,某些基层政府经常采用“逆向调研”的办法,即:先写好调研报告,根据报告“量身定做”问卷,再下基层找例证。这样一来,可以轻松应付上级布置的调研任务,省时省力又省心,你对这种“逆向调研”的做法怎么看?
第2题:
假如你是某县文化执法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在一次非工作场合的交流中,你无意中得知本县几家网吧存在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传播不健康网络信息等现象。对此,你会怎么做?
第3题:
小周要开展一个爱粮日活动,需要人配合。有三个各有优缺点的同事,小王活泼工作大胆,有创新意识,但是和小周有工作矛盾;小张很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工作很细心;小李和小周私交好,沟通能力强,但是说的多做的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谁?为什么?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社会现象题中政府行为类题目。我们要思考这一政府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要进行推广普及,如果影响是消极的,要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并解决。“逆向调研”比较新奇,我们首先要弄清其含义,即“逆向”体现在何处。接下来,我们结合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即:先写好调研报告,根据报告“量身定做”问卷,再下基层找例证”
这句话是对“逆向调研”行为的解释。即先预设结果,再下基层找支撑结果的例证,与正常调研的程序背道而驰,危害不言而喻。根据其特点进一步分析:一是人为设定调研结果。这会使基层调研失去意义,报告作假,助长形式主义,而且“人为”因素过多还会留下寻租隐患;二是定做问卷、以特例代替全部,不是全部杜撰,而是选择性的现场调研,既有人为编造的痕迹,也有现场调研的成分,真伪难以辨别,会对其他与之结果不同的调研造成冲击,混淆视听。而调研的目的是供上级决策用的,调研结果脱离实际会对上级决策产生误导,浪费行政资源,危害群众利益。
审题点2:“为完成上级布置的调研任务”、 “轻松应付上级布置的调研任务,省时省力又省心”
这两句话说明了“逆向调研”的目的,即轻松、省时省力又省心的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一方面,“应付”说明一些基层政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调研的意义认识不足,只把调研当成工作负担,而没能认识到调研是上级决策的直接支撑;“轻松”、“省时省力”说明存在懒政怠政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深入思考,为何“逆向调研”能轻松、省时省力又省心?结合“逆向调研”特点,预设上级更容易理解、甚至是期待的结果可能更容易让上级接受,这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的投机心理。另外,也反映出一些上级人员可能对调研结果有一定倾向性,比如喜欢放大政策成就、规避问题的调研结果,这些可以从加强政府人员务实教育、健全调研监督管理上下功夫。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为:背景入题,分析“逆向调研”的危害,剖析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建议。
参考答案
对于“逆向调研”的做法,我感到非常气愤和担忧。
调研承载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能够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的一份“清单”,唯有实事求是,依据调研结果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真正达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效果。而逆向调研先预设结果,再下基层选择性的找例证,本末倒置,贻害无穷。
首先,“逆向调研”人为设定结果,一方面,使基层调研失去意义,助长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败坏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长此以往,数据注水、情况失真、经验造假将屡见不鲜,贻害无穷。另一方面,人为设定,成就可被渐次放大,问题可被随意裁剪,直至符合某些人的主观意愿,为某个特定目的服务,给人为干预、权力寻租留下空间,风险更高。
其次,“逆向调研”中的假数据和假事例是有针对性地炮制出来的,打上了基层的烙印,穿上了“真调研”的马甲,甄别难度较大,很可能混淆视听,误导上级决策。依据这些虚假信息作出的决策将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最终妨害群众的权益。
追根溯源,关键是“懒政思想”在作祟。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认识不足,不知调研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甚至明知故犯,应付敷衍;也可能存在投机心理,更好迎合上级需求,蒙混过关。另一方面......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