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下午云南省玉溪市面试真题

第1题:
有人认为作为工作人员,在单位多做一些事情,下班后应该主动多留一会多加班,一切都应该以事业为重,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很为难,你怎么看?
第2题: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请你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看法。
第3题:
请用“天花板、高速、迫在眉睫、丰富、改革”五个词语编一个故事。
材料题: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出现了“三多一低”现象,就是粮食生产量越来越多、进口量越来越多、库存量也越来越多,但粮食自给率却出现降低。当前我国粮食供求长期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同时,我国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对保证供应、稳定市场特别是应急保供,提出了更高要求。
“粮食收储和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成为制约粮食行业转型发展的短板。”张务锋说,目前我国《粮食法》尚未出台,依法治粮的源头法律支撑不足;现有法律严重滞后于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和监督管理需要;粮食部门监管执法定位不够清晰,法定执法权限和处罚手段较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系统安全工作的成效。
第4题: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第5题:
为什么中国必须要发展农业?
第6题:
小王和你是好朋友,调到同一个单位后你们又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但是你和他的关系却渐渐疏远,他平时不愿理睬你,你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态度观点类的“双观点”题目。题干阐述的两个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表面看似矛盾,但却可以通过梳理题干内容将思路捋顺清楚,可采用平行结构,对两句话分别论证,最后结合个人谈一谈具体做法即对策。当然,对于此类双观点题目,也可以选择其中任一观点进行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单观点论证,论证的力度要更强,从不同维度出发,分别论证。
审题点1:“有人认为作为工作人员,在单位多做一些事情,下班后应该主动多留一会多加班,一切都应该以事业为重。”
该观点强调了以事业为重的观念,并提出了通过常加班、多做事的方法去落实。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到,事业为重不一定要以加班做事的方法去实现。可以联想到最近热议的马云所提倡的“996”工作制,分析题干中这样的想法带来的危害,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做好本职工作、开拓事业蓝图的可行做法。
审题点2:“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很为难。”
题干中明确“这样做”很为难,对日常加班做事的方式提出质疑。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在社会中需要扮演很多种角色,而不仅仅是工作者,那我们就可以联系实际,论述这样做很为难的原因,说明还有一些比加班更重要的事情,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加班做事是否有效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审题点3:“你怎么看?”
这是综合分析题的常规问法,作答时需要阐明两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把两句话的逻辑、矛盾点梳理出来,即不否认“事业为重”,但是不一定非得选择加班做事的方式,可以从性价比等方面充分论证,最后给出做好工作的具体建议。
参考答案
以事业为重体现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与追求,能够将个人成长融入事业发展的点滴之中,在单位多做事多担责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值得肯定。但是,相对于加班,选对方法、提高效率完成好工作才是体现事业心的关键。
首先,多做事多加班未必能保证工作效果。一是,多做事固然可贵,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掌握方法、使用工具、举一反三,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方法不得当,即使天天加班,也有可能多做多错,事倍而功半。“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的俗语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因为能够高效利用时间,每天只工作大约5个小时,一生却完成了70余部学术著作,可谓是著作等身。二是,加班也许可以得到工作的短暂进步,但是长远来看是不科学的,以加班为手段,牺牲的往往可能是身心的健康、对家人的陪伴,常此以往也不利于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富士康员工高强度加班、压力过大导致的跳楼事件,到现代白领长期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再到人民日报批评的“996”工作制,都是在敲响以长期加班为手段发展事业的警钟。
其次,对于日常加班感觉很为难也不无道理。第一,除了加班可能导致的身体亚健康状态,人的社会属性也使得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身份职责,此外,较为机械的加班也不利于工作灵感和创新思路的涌现。第二,马云还曾说过,“加班是对的,不加班也是对的,完不成工作就不对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事业心取决于工作完成的情况,而不是加班的时长。更何况,在人才选拔、考评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才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加班已经不再是评判工作成绩的硬指标。
最后,在工作中掌握科学的方法,提升能力,以积极的状态投身工作,才是根本之道。一方面,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好碎片时间,使用专业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在锻炼中提升能力,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从工作的整体布局出发,大局为重,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需要加班的时候也不能推诿懈怠,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双赢。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