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陕西省宝鸡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

一、政策理论。根据题目要求,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一、单选题(共20道,20.4分)(试卷题目为网友回忆,本题暂缺)
二、判断题(共10道,9.6分)(试卷题目为网友回忆,本题暂缺)
二、案例分析。根据材料作答
三、材料分析
案例一
材料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直未实现过脱贫的群体,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等,这类群体往往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关注目标,难度较大;二是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或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此类现象极其寻常,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持久,显得重复而又低效率。
材料2
       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3
问题1:精准扶贫的涵义。(3分)
4
问题2:精准扶贫反映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3分)
5
问题3:精准扶贫体现了哪些政府职能。(4分)
(二)
三、材料分析
案例二
材料1
       政府开发建设项目,用政府筹资一点,集体筹资一点的方法,建起了xx个项目,后来群众联合写信要求政府公布筹资情况,相关部门予以公开,因为没有公开筹资明细,群众纷纷表示不满。
材料2
       政府颁布了《保护实名举报人的相关规定》,刘某实名举报疑似贪污腐败的陈某,后经调查,事实不属实,相关部门也给刘某告知了处理情况,刘某后来通过网络,在网上发布陈某腐败的谣言,最后刘某被拘留。
6
问题1:请分析“群众不满意”和“刘某被拘留”的原因。(5分)
7
问题2:根据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刘某应该怎样行使公民权利。(5分)
(三)
三、材料分析
案例三
材料1
       全球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材料2
       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在72小时内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方被迫按照美方要求,于7月24日关闭了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随后,美方采取撬门的方式,从后门进入,并宣布接管驻休斯敦总领事馆。7月24日上午10时许,中国外交部通知美方,限期72小时内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7月27日上午10时,中国外交部宣布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馆,以对美国此前要求关停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进行对等反制。
8
问题1:用唯物辩证法中局部跟整体的关系,分析一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意义。(5分)
9
问题2:根据给定材料,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有哪些困难,我国应该怎么做。(5分)
(四)
四、综合写作
材料1-2
       今年夏天,全国多省遭暴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大批城市比如北京、广州、武汉因内涝被淹,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材料1-2
       今年夏天,全国多省遭暴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大批城市比如北京、广州、武汉因内涝被淹,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材料3
       而每当这样的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神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没搞形象工程,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给中国人留下了百年以后从来不淹水的青岛。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一百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根据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的电子邮件,中方找到了备件齐全的小仓库。”德国力图把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以显示自己有与英法竞争的强大实力。他们邀请一批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在青岛城区兴建大量房屋建筑和海港、街道、供水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整个下水道工程由德国专家设计,中国劳工完成。设计采取了先进的雨污分流技术,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处理。管道主体为上宽下窄的蛋形,由水泥制成,下层覆以陶瓷,既便于水流通过,又不易让泥水沉积。建成的管道总长80公里,宽阔处可以跑汽车。”
       真相:这个绝对是网上流传最广、最多人中招也最丧心病狂的段子之一。据介绍:“蛋形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参照相关的历史记载,我们发现这是一则双重谣言。第一重是夸大了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系统的防涝效果。据人民网“求真”栏目,和百年前相比,如今的青岛城区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经过频繁的城市改造,留存下来的德国管道只剩2.6公里,不到全城管道的千分之一,根本无法承担一个900万人口城市的排水任务。青岛百姓和污粪相伴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通过治理,才结束。德国人留下的管道管线,有一小部分确实还在发挥余热,但真实的数据,却表明德国以前的管道只占青岛当前排水系统的3%,现在青岛排水系统的管道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是其特殊的地形。青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下水道依势而建,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不容易形成内涝。第二重是虚构了德国人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这一情节。这一情节极具戏剧性,是谣言的核心内容,大概得益于我们对德意志民族认真负责的印象,但德制管道以水泥和瓷砖为原料,根本不需要更换零件。
       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德国为何会在青岛的荣耀中占这么大比重,还是因为某些国人太自卑了,甚至有点崇洋媚外,民众还应该正确看待,青岛排水系统的奇迹,是因为能不断学习,总结他人的经验技巧,运用自身实践,再来完善改良。只要都有这种进取心,不仅只是青岛能摆脱内涝,中国其他城市也可以。
材料4
       某教授说,面对网络谣言,民众因该学会去伪存真,还要提高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10
问题1:青岛不内涝的原因是什么。200字以内。(5分)
11
问题2:民众传播德国神话的原因是什么。200字以内。(5分)
三、议论文写作。根据材料作答
(四)
12
问题3:民众去伪存真,还要提高文化和民族自信,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以“从青岛德国下水道神话说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1000字,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据充分。(30分)

3【审题重点】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把握词语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词语本身的内涵外延,从材料中抓住突出特征进行归纳提炼,梳理形成答题要点。
【思维分析】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把握词语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词语本身的内涵外延,从材料中抓住突出特征进行归纳提炼,梳理形成答题要点。
       材料1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1年近30年时间我国扶贫方式和重点的变化(趋势就是由粗放向相对精准的转变),在肯定党和政府工作成绩的同时,着重指出了粗放扶贫方式下产生的两类问题(深度贫困和返贫问题),材料2则重点解读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外延。
       通过材料概括和反推可知:解决深度贫困和脱贫返贫等问题,首先要“选准人”,明确要帮扶谁,即扶持对象要精准;还要知道“怎么帮”,区别过去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扶贫方式,合理选择扶贫项目,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即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精准;还要具有“针对性”,每名扶贫干部逐户包联贫困户,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政策,即驻村帮扶和措施到户要精准;更要做到“效果好”,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即脱贫成效要精准。
       ①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推动的,
       ②对象是不同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
       ③方式是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政策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家庭实行精准化扶持,
       ④目的是实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参考答案】
       精准脱贫是我们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我国国情和扶贫工作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变原有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粗放扶贫方式,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开展靶向扶贫和动态调整,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政策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家庭实行精准化扶持,真正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推动实现全面脱贫、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4【审题重点】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中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准确结合,梳理重叠部分,形成答案要点。
【思维分析】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中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准确结合,梳理重叠部分,形成答案要点。
       材料1中扶贫方式的转变,之所以由粗放扶贫转为精准扶贫,反映的正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
       材料1中原有扶贫方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扶贫需求,特别是产生了两类突出现象,反映的正是矛盾的发展变化,旧矛盾的消除必然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
       材料1中原有扶贫方式是普惠的,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解决大部分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是恰当的,但随着时代发展扶贫的重点成为深度贫困和防止返贫等,原来的非重点成为重点,原来的局部成为全局,反映的正是辩证法在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2中对精准脱贫的解读,体现了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扶贫现状的深切掌握,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最后再用以指导实践,反映的正是我们党反复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矛盾普遍存在。
       ③事物辩证统一。
       ④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深刻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扶贫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实事求是提出开展精准扶贫重大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扶贫政策措施。
       2.矛盾普遍存在。深刻认识矛盾是发展变化的,原有扶贫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过积极贡献,但随着时代发展有其局限性。盯紧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加强预研预判,积极面对和化解突出问题。
       3.事物辩证统一。深刻认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坚持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地看待扶贫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准确把握扶贫客观实际,真正掌握扶贫工作规律,在权衡利弊中作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抉择。
       4.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实践发展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跟进一步,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精准扶贫就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和总结经验,在近三十年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
5【审题重点】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将现有政府职能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由果(精准扶贫达到的效果)导因(需要有怎样的政府职能),梳理形成答题要点。
【思维分析】
       通过把握审题要点,基本可以预判答题方向为:通过将现有政府职能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由果(精准扶贫达到的效果)导因(需要有怎样的政府职能),梳理形成答题要点。
       材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至今脱贫工作一直由政府主导,体现政府政治引领职能;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体现政府组织动员职能;变粗放为精准,体现政府资源配置职能;解决深度贫困和返贫等突出问题,体现政府产业规划职能;肯定成绩和发现问题,体现政府宣传引导职能;践行共同富裕的承诺,体现政府兜底保障职能。
       ①政治引领职能。
       ②组织动员职能。
       ③资源配置职能。
       ④产业规划职能。
       ⑤宣传引导职能。
       ⑥兜底保障职能。
【参考答案】
       1.政治引领职能。开展精准扶贫是一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重要政治任务,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增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动员职能。开展精准扶贫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动员全社会献计出力,开展领导包联、驻村帮扶等多种活动,形成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3.资源配置职能。开展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通过科学研究和统筹谋划,推动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制定务实管用的防返贫政策措施,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产业规划职能。开展精准扶贫重在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产业、就业、科技和易地搬迁扶贫,增强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
       5.宣传引导职能。开展精准扶贫需要各级宣传部门,既要讲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中国故事,选树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又要严防敌对势力借机炒作,守好舆论安全的底线。
       6.兜底保障职能。开展精准扶贫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有效载体,对丧失劳动力贫困人口、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群众等,用好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