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云南玉溪法检非司法面试真题
第1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说过:“以德治国,德法结合”,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2题:
你是一名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在一次扶贫工作中,有两户人家,一户父亲早逝只剩妻儿,一户年迈老人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请问你怎么开展两户人家的扶贫工作?
第3题:
领导交予你一项调研任务,在工作开展期间,你工作组中的一位老同事总是不配合,请问你怎么办?
第4题:
单位要开展建设书香机关,请推荐你觉得重要的一本书,现场模拟并说明理由和意义。
第5题:
如果你通过本次考试成为一名法检系统工作人员,请结合自身岗位谈谈你会怎么做。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以德治国,德法结合”“谈谈你的理解”
既然是名人名言,谈你的理解的时候,我们先对这句话表示积极的肯定,然后可以运用切片法,把一句话拆分为小点,分别分析,然后再综合分析。同时需注意,要将“虚”的语言落到实处,分析到位,就要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来分析论证。所以,这道题的答题思路就可以为:肯定意义——分析观点(分总)——举例论证。
审题点2:“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通俗来讲就是以高尚的道德来治理国家。从情感方面讲,相比较于强硬的手段而言,用道德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来管理,能够更加给人以舒适感及安全感。再往深处讲,上升到哲学层面,“德治”强调的是思想教化的力量,以其劝说力和说服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道德入手,能够增加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德”能治国。
回想汉文帝当年以德治国,宽刑减法,亲民爱民,施德惠于各阶层,到现在都不失为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
审题点3:“德法结合”
光有德治不行,没有硬性约束力对很多人而言,等于没有束缚,自秦商鞅变法,至今日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法作为社会之准绳,起到强制的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赋予我们权利和义务,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得生活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可以说法律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这个国家能否正常管理运行。
德法结合,便是“软硬兼施”。用道德来规范,用法律来约束,二者结合,方能发挥最大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
“以德治国,德法结合”明确指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治理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德治国,德安天下。德治,能春风化雨,舒润人心。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用道德作为约束力量,能够加深社会群体对于管理的认同感;德治,还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提出“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思想,而孔子更是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最高境界,可见,治国用“德”是经久不变的文化之根,能以思想教化,束人于无形。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人们的道德面貌、精神素养提高才是保证秩序的最终手段。纵观历史,素有“德莫过于文帝”之说,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那些铁血手腕、暴政治国之人,无不以灭国告终。
以法治国,法稳社会。德治固然重要,但要将道德真正转化为硬实力,还需要法律的帮助。法为准绳,能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规范,使人为事时得有底线及边界;法为重器,以其强制力为国家治理保驾护航,通过约束人的行为,建立及维持社会秩序;法为屏障,保护权利、规范义务,营造国家安全氛围。自法家“不别亲疏贵贱,一断于法”,至今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德法结合,不可偏废。德治与法治虽各自重要,但二者却必须相辅相成,谁都不能脱离了对方而独立存在。只有德治的国度是软弱无力的,其社会秩序极易陷入混乱,人民恐慌感必然代替幸福感而徒然上升;而只有法治的国度又是暴戾无道的,不能从根本上教化民众,仅仅依赖严苛的束缚,必然会有“一朝揭竿起”这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所以,德法结合既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各自作用,又能实现完美互补,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必要的治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做报告,又一次提出“德法结合”。可见这种治理方式是我党经过一系列探索得来的正确方式。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方面,干部们更加应该躬身自省、磨砺品质、砥砺志趣,通过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思想来提高个人修养,深入到群众当中去,用德服人,以德治国;另一方面,国家法律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不断培育新时期法律人才,建设完整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让法律之光照耀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构建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每一个人在这个美好的国度沐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