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上午福建省面试真题

第1题:
学校给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且总金额不超过240元的学生补贴,没有审批流程,也没有告知学生,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
你市里要请一个专家来做技术指导,专家性格古怪,难以相处,领导让你负责接待,你怎么办?
第3题:
你帮助农民和超市签订远期柑橘购销合同。履行合同时,柑橘的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农民怀疑你和超市有内幕。领导让你去处理,你怎么办?
第4题:
你驾驶技术一般,一天你开车去上班,领导正愁没有车去接待前来指导的技术专家,看见你让你去接专家,你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根据题目所问“怎么看”可知,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综合分析类的题目,作答时要有明确的观点以及深刻的分析内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学校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出发点是为了补贴困难学生,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其次,对这个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注意一定要与自己的观点相匹配;最后,根据分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学校给学生补贴”
学校给学生补贴这件事情本身好不好?当然好,那么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题目中可知,事件的主体有学校与学生,属于教育范畴,所以首先可以由小到大的分析。
审题点2:“超过60次且不超过240元”
这是补贴标准,平均每餐就餐费用不超过4块钱,在现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校园就餐平均费用或者最低费用可能最少六七块,但符合标准的学生有多少,以及是否存在有些学生生活困难但低于规定就餐次数而无法获得补贴,所以学校补贴标准的合理性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也要完善补贴标准。
审题点3:“没有审批流程”
没有审批意味着对发放补贴对象资质把关不严,使补贴效果与预期不符。所以,我们要规范流程操作。
审题点4:“没有告知学生”
未告知代表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容易产生权利寻租乱象;学生作为被帮助的对象,理应知晓补助发放的具体信息,例如什么时候发放、都向谁发放、发放了多少等,要采取措施,让资助对象应该享有知情权,同时学校针对学生的补助活动也理应接受学生的监督,让补助资源获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故本题的解题思路为:明确态度目的好,但实施存在问题,简要分析积极意义与不良影响,接着深刻分析制度标准、制度服务对象,以及制度造成结果的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学校给学生发放补贴,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减少餐饮消费负担,这是高校对学生的一种关爱,值得点赞,但补助流程的不公开、不透明,可能会让暖心行为的效果大打折扣,帮扶不到位、制度难落实,让帮扶的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不但对学生不公平,更是对学校公信力的损害。所以也要更加重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标准设定不合理。超过60次且不超过240元,平均每次吃饭不超过4块钱。但大学食堂日常餐费平均下来很难控制在四块钱以内,这样的标准与实际消费环境不符,就有可能导致帮扶活动无人可帮,帮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帮扶对象不精准。单纯的以在食堂吃饭的次数和价格来确定帮扶对象是不科学的。学生食堂就餐,可能存在贫困学生不在食堂就餐而不符合补助标准,也可能存在学生每次只在食堂刷饮料达到补贴标准,从而学校就不能全面地把握贫困生的真实数据,且学校又缺乏审批流程,就无法筛选帮助对象,造成应扶而未扶的现象,使得资源被滥用。
第三,监督渠道不畅通。学校的监督渠道不畅通、监督方式不丰富,让学生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容易引发权利寻租,将学校的暖心行动变为违法者钻空子、滥用权的温床。所以,为了让补助流程更规范,为了真正的达到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效果,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尝试:
首先,标准制定要合理。学校在制定帮扶标准时,要做好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本校的学生情况以及在校日常消费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评估范围,明确审批要求及流程......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