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外交部面试真题

第1题:
即兴演讲:电视机里一个外国人说:“China Great !”脑子里想的是:“客套话别太当真!”一个中国观众看到后说:“连外国人都夸中国好!”于是拿出相机和电视里的这一幕合影。(10 分钟准备,3 分钟演讲)
第2题:
如何看待中俄美三国关系及对世界的影响?
第3题:
如果你是驻外使馆负责领事保护的工作人员,当地发生侵害华人利益 的各类事件,例如打砸抢烧等。领导让你对此事写一份应对措施方案,你怎么办?
第4题:
你该如何通知分散在所在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
第5题:
你和小刘是同事,你工作仔细认真,他工作马马虎虎易出错,领导让负责检查审核他的工作,小刘有点儿不悦,你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此题是演讲题型中的政策外交类。这里的题目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一种是面对外国人夸奖不当真,即是对我们的成绩不认可,另一种是肯定我们的成绩,肯定夸奖。两种表现其实暗示的是我国当前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思路如下:
审题点1:“China Great VS客套话别太当真!”
这句话的意思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外国人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外在的评论,他对中国的夸奖和赞扬;另一种是内在的评论,说这是客套话不要当真。那我们就要分析,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显而易见,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那为什么外国人心中却在说,这是一种客套话不要太当真呢?是不是说明我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是有很多方面不足以让外国人信服,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做、如何发展才能够让外国人真正对我们心悦诚服。
审题点2:“连外国人都夸中国好”
这句话表明的是一个中国人对于之前外国人的夸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先说了“连外国人都夸中国好”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外国人的评论让我们如此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还不够自信,这与审题点1分析的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正好呼应。然后又“拿出相机和电视里的这一幕合影”,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存在一种炫耀心理?然而结合审题点1外国人内心真实的声音是不要让我们当真,说明这种夸奖其实只是一种客气而已。所以对于别人的赞赏,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答题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审题点3:“10分钟准备,3分钟演讲”
这一句包含两个要求,一是时间,思考时间为10分钟,答题时间为3分钟,相对来说,10分钟的思考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建议理好提纲要点,然后注意答题不要超时;二是表达的形式为演讲,看到“演讲”,考生也不要害怕,其实演讲题就是变形的综合分析题,考生可以借鉴综合分析的答题思路。此外,题目虽然没有直接要求我们拟定标题,但是对于演讲类题目,最好还是拟定一个标题,而且标题最好简洁明了、直达主题,让考官清楚地了解你要说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的思路为:入题(简单描述)——分析成就与不足——号召(对策)。
参考答案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外国人表面上的夸赞而内心却不认同,与我们国人不冷静不理性的表现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令人深思。
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优质商品借助发达的电商平台,到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手中;扫码支付引领消费时尚,让不带钱包出门成为常态;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这一切让我们由衷地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必须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彻底实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题目中外国友人内心的声音也不是没有道理。
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大而不强。曾几何时,中国制造给外国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与“质量差”,甚至许多出国旅游的国人十分担心买回的物品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骄人业绩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产品质量隐患,大而不强的隐忧时时提醒着我们“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尴尬。同时,海外对我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越来越多,但过去的一年,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这一切让我们不禁捏一把汗:扛住了我的国!
创业维艰,作为中华儿女,对待取得的成就,我们既不要盲目乐观、过分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满足现状。中国已经再一次崛起,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的外交工作还需要打开更多的思路和方式,要利用西方媒体与网络,展现富有特色的中国风采,彰显富有底蕴的中国气魄;要深化科技合作,展现我们的科技发展进步和工程能力,发出富有权威的中国声音,让西方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中国。只要上下同欲、万众一心、韬光养晦、戒骄戒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未来的路上,让我们今生无悔入华夏,来生仍愿生在中华家。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