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3*5=15分)
1. 参与式观察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观察研究中观察的类型。
参与式观察,又称局内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优点: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便于获得真实的信息;便于进行多次观察。缺点: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2. 教学效能感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3. 教学设计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二、简答题(3*10=30分)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成分,是指用超常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
(1)流畅性,是指在给定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观念,即反应迅速且众多。
(2)变通性,指能超越习惯的思考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它体现了思维的广度。
(3)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
(4)综合性,指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整体思维功能。
(5)突发性,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时间上以一种豁然开朗标志着某一突破的获得,通常表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征。这是长期量变基础上的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形式是灵感和顿悟。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1)促进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强调持续性描述,即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而这正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灵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与实施的必然追求。
(2)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既充分表达了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以此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
(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往把学科的学业考试分数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
3.请简述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基本关系。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受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影响,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有如下三种观点:
(1)大课程小教学观,即把教学理论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
(2)大教学小课程观,即将课程理论包含于教学理论中。
(3)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程论重点研究学习方案的设计、编制、管理评价等问题(即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论则重点研究教授方案的设计,包括任务分析与学生分析、对教师教授行为的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因素分析与学业辅导(教学的分析与指导)、教学评价等,即怎么教的问题。
4.班主任管理班级组织的基本策略。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1)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班级发展目标的规划,要以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中介,落实为班级成员的学习目标。班级发展目标规划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②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2)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
班级建设应该通过动态的角色定位,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满意的位置,形成班级人际关系的新结构,这是班级建设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其主要策略是:
①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
②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③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④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①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②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③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④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班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活动和主题性活动,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们不仅是班级组织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开发班级成员身心素质潜能的时空条件。
①日常性活动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性活动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地参加到班级的日常性活动中去。例如,每周的班会、晨会班干部的选举、总结交流、少先队和团队活动的表彰等,都可以放权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施。
②主题性活动
班级的主题性活动具有集中性、综合性、针对性等特点。不过,要真正体现主题性活动的教育价值,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和方式上还须注意。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等。创建班级文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文化性物质环境指微观物质环境,如班级中的标语、图画、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学习园地、作品角、光荣榜等。这类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经常性的作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②营造社会化的环境
学校要创设社会化环境,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交往经验,尤其要注重发挥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丰富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习社会和适应社会。
③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指导学生交往,一是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能力、需要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周围的人和事,懂得如何沟通、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正确确立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二是涉及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形成一个公务性交往与自主性交往、班级内部交往和开放性交往、形成与学生、与教师、与成人的交往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往网络。
④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班风是班级组织长期形成的言论上、情绪上和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神风貌的综合反映。首先,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来自明确的是非观念,教师要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社会观念、道德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是非曲直;其次,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还来自集体中的活动准则,来自通过规章制度体现的各种要求,班级管理中的规章制度要健全,要明确具体,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最后,正确的與论和优良的班风也来自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来自他们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来自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
⑤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健康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
三、论述题(3*15=45分)
1.刚学教研的学生喜欢依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课题,评述这种现象并简述课题选择和确定的基本内容。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察学生要联系题干解释选题的主要来源及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具体知识点如下:
(1)选题的主要来源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教育问题,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和教育实践变革中产生的问题。
①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教育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新高考改革问题。
②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理论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事物,而且还可以用来预 测未来的发展。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交叉学科,出现了诸多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本学科新的生长点,而且可以拓展学科理论,深化学科发展。
③教育实践变革中产生的问题
选题的最根本来源是个人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教育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应善于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者既可以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使其上升为普遍性的规律,也可以对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矛盾进行探索,寻找困惑与矛盾背后的原因。
文中刚学教研的学生喜欢依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课说明在初学者阶段,因为对本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所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题。
(2)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 测和评价。其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它必须依据详实的理论,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缜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
①选题价值论证
课题价值论证要求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即学术效益,指所选课题是教育科学本身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是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实践意义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②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者在全面占有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阐述前人在与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形成的结论和争论,并描述研究的发展动向,对研究取得的成就和留下的问题进行客观、系统的描述。
③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该部分需要列出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的框架,用以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课题具体将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④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指出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手段及成果形式等是切实可行的,是与所研究课题相符合的。
⑤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主要任务包括对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的分析和对研究者(课题组)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基础以及开展研究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的说明。
⑥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在系统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内容包括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成果形式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测试量表、课件、教学设计、录像光碟等多种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是知识的整合。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整合学科内容
教师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若有必要,教师可做这方面的示范。即所谓的横向迁移。
(2)加强知识联系
教师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即所谓的纵向迁移。
(3)强调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4)重视学习策略
教师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5)培养迁移意识
教师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积极的迁移意识。最后,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展,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
3.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未来教师角色的新形态。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1)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改变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形态,网络教学、数学化校园、多媒体教室、电脑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完全开放的教育信息网络使学生可以从“人性化”的机器那里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对象由传统的文字读物进一步向超文本读物扩展,“人机对话”成为新的教学手段,教师讲授、演示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学媒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成为现实,这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为此,每个教师除必须具有浓厚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人格素质、开放型的性格素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进取精神素质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库和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必须会熟练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组织教学和管理,必须具备通过网络获取、重组、传递信息的能力。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①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设计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现代教育,教师是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的主体。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教学内容等,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既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又能进一步在宽松的、合作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来组织知识、改组知识乃至发现新知识。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化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②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二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三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在学习的初期,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如老师的示范、提示、学生间的启发帮助等,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支持逐渐减少,逐渐让位于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索。
③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探索现代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实验、实习等,包括作业、问题讨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阶段性的测评。
④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现代教育实现了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与全球任意一所学校相联接,可以到各个学校的图书馆、资料中心去邀游,搜索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网络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的确,信息化时代学生已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帮助者
现代教育同样也实现了交互合作学习。在网上、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提问,教师仍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进行网上讨论,对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有参与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深入。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⑥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示范者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朋友
网络时代,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此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教育具有了新特征,教师走出传统的角色,扮演新的角色。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切入教学核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将成为教学这部“交响乐”的指挥,可以合理地调动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