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A类)
1、B2、C3、C4、B5、A6、C7、D8、C9、D10、C11、D12、D13、D14、A15、D16、D17、C18、A19、D20、A21、C22、A23、B24、C25、C26、B27、D28、D29、A30、C31、D32、B33、D34、C35、A36、A37、B38、C39、B40、A41、D42、A43、C44、D45、D46、C47、C48、B49、B50、D51、D52、D53、B54、C55、D56、B57、B58、D59、D60、C61、C62、D63、D64、D65、B66、C67、A68、B69、C70、C71、C72、B73、B74、D75、D76、B77、D78、C79、C80、C81、B82、C83、C84、B85、A86、B87、D88、A89、A90、C91、C92、B93、C94、B95、B96、D97、D98、B99、D100、B101、A102、C103、A104、A105、B106、A107、C108、C109、B110、A111、A112、A113、A114、D115、C116、ABCD117、ACD118、ABCD119、C120、ABCD121、A122、C123、ABD124、CD125、A126、ABCD127、ABC128、AC129、BC130、ABCD
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23shanghaigongwuyuanxingceA.doc[/reply]
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23shanghaigongwuyuanxingceAjiexi.doc[/reply](部分解析)
1
第一空,形容“初心”,且与“简单”意思相近,A项“质朴”是一种自然状态,形容一个人的天真自然,心无旁念,有朴素之意,B项“朴素”指质朴,无文饰,均可体现“简单”,符合文意,保留。C项“素净”指色彩不鲜艳,淡雅朴素,与“初心”搭配不当,排除;D项“宁静”指平静、安静,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侧重形容平静、不喧闹,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A项“延伸”指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B项“绵延”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意思,均符合文意,保留。
第三空,横线处与“愿望”“誓言”并列,形容期望实现的事,B项“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符合文意,当选。A项“梦境”指梦中经历的情境,无法象征期望、目标,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初心》——《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开场白
2
第一空,横线处要体现“金属”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关系,A项“标志”指能够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C项“见证”指证人或证物,均能体现“金属”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关系,符合文意,保留。B项“凝聚”指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也指“聚集”,常与“心血”“力量”等搭配,D项“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也指“承受、负载”,常与“梦想”“希望”等搭配,均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根据前文“考古学家将石器时代之后的文明时期命名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后文“金属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转型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知,金属材料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被人类使用,C项“应用”指使用,符合文意,当选。A项“产生”指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熔古铸今话金工》
3
第一空,搭配“健康”和“环保”,C项“理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健康理念”“环保理念”均为常见搭配,保留。A项“观念”指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多搭配“法治、文明”等,与“健康”和“环保”搭配不及C项“理念”恰当,排除;B项“理想”指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D项“信念”指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点,均与“健康”和“环保”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搭配“民心”,且与后文“合乎民意”构成并列,C项“顺应”指顺从、适应,符合文意,且“顺应民心”为固定搭配,保留。
第三空,代入验证,根据“公平正义是不可偏移的指针”可知,横线处所在句子应体现时刻不能忘记之意,C项“须臾”指片刻,填入此处能过够体现时刻不能忘记之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对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下不为例》《“雁过拔毛”式腐败不容小觑》《平安需要改革来守护》
4
本题为虚词填空题。第一空和第二空均通过“需要”提出对策,且根据第二空后“更”字可知,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A项“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果关系,D项“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均无法体现程度更深,排除;C项“不但······而且”虽然表示递进关系,但是“而且”和“更”语义重复,排除。B项“固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可以体现后者程度更深,符合文意,保留。
第三空,代入验证,“实现可持续传承”为前文两个对策带来的结果,B项“从而”可以表示因果关系,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故宫口红”遭遇市场热冷变脸尴尬了谁》
5
第一空,由横线后“一票难求”可知,“名角”“头牌”的演出极其受欢迎,观看的人很多。A项“万人空巷”指街巷里的人都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可体现演出受欢迎之意,保留;D项“万头攒动”形容群众聚集的景象,可体现出人多,符合文意,保留。B项“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C项“门庭若市”形容往来人多,十分热闹,多用于修饰地点,均与“演出”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依据文段可知当今和以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故横线处应体现出对“带洋字的文化”追捧的语义。A项“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符合语境,且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段感情色彩相符,当选。D项“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佛说: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6
A项,“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件好事,置于此处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
B项,“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只要不是将比赛金牌全部赢走,便不能使用该词,置于此处使用不当,排除;
C项,“钟爱”指特别喜爱,置于此处可表达汉语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使用恰当,当选;
D项,“泄露国家机密”为固定搭配,“泄漏”多指液体、气体等漏出,置于此处搭配不当,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
A项,“精彩纷呈”指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呈现出来,侧重“呈现”。“百花齐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各种鲜花一齐开放,形容繁荣的景象,侧重“齐”,强调好的事物一齐出现,与“精彩纷呈”的意思不一致;二是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与“精彩纷呈”的意思也不一致,若替换后会改变句意,排除;
B项,“日积月累”指长时间地积累,侧重强调积累的时间长。“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体现不出积累的意思,二者意思不一致,若替换后会改变句意,排除;
C项,“千岩竞秀”指重山叠岭的风景好像互相比美,侧重强调山景秀丽。“重峦叠嶂”指重重叠叠的山峰,仅能体现山峰重叠,体现不出山景秀丽的意思,二者意思不一致,若替换后会改变句意,排除;
D项,“真水无香”出自明代张源《茶录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该句本意是表水,真水不在于显示自身价值,而能助茶发挥到极致,比喻真正至纯、至高的境界是表面平淡,不张扬的。“大音希声”出自《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真水无香”和“大音希声”均强调至纯至真至美的事物是平淡的、不显眼的,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强调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二者意思一致,替换后基本不会改变句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8
文段第③句“直到农业发展后期”为时间状语,它与“人口过剩”之间不需要用谓语动词“导致”连接,成分赘余,应该删除“导致”一词,并加逗号,改为“直到农业发展后期,人口过剩······”,存在语病,对应C项。
①②④句均表意明确,没有语病,排除A、B、D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微量营养素 多吃可能无益》
9
题干文字“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喻优势资源集中用在最需要、最紧急的地方,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强调做事时应该切中要害,抓住最主要的环节。故前后文应围绕集中资源,精准发力进行论述。④处之前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大数据监管存在的问题,④处之后“直奔痛点、难点、堵点去解决”强调运用新技术精准解决问题,题干文字置于④处衔接恰当,对应D项。
A项,①处之前指出“技术并非全能”的观点,之后强调“技术关键还看人的使用”,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
B项,②处之前强调“技术关键还看人的使用”,之后指出“添加新技术应当科学合理,不可盲从”,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
C项,③处之前强调“添加新技术应当科学合理,不可盲从”,之后举例论述大数据监管存在的问题,与题干对策衔接不当,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拥抱新技术,赋能新安全》
10
C项的语法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C项为复句,存在两套谓语结构,即“闲谈、凭眺”和“有着”,且前半句充当了后半句的主语,当选。
A项为单句结构,只有一套谓语,即“是”,排除;
B项为单句结构,只有一套谓语,即“分为”,排除;
D项为单句结构,只有一套谓语,即“形成”,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
文段开篇指出记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接着进行了反面论证,后文通过“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和“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进行举例,分别从反面、正面两个角度进行论证,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强调记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对应D项。
A项“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B项“背诵式学习”和C项“多位科学家”均对应例子中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记忆的价值》
12
文段开篇指出传统媒体式微,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分发渠道,接着指出在面对“你需要知道的”与“你想要知道的”时,如果选择“你想要知道的”的信息容易获得,就会导致很多人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随后举例说明,尾句再次强调数字经济时代,选择待在自己“舒适地带”的趋势更强,故文段重在强调在面对信息选择时人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对应D项。
A项,属于文段开篇介绍背景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B项,“使人际交往比以往变得更加便利和频繁”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提供“‘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表述错误,文段论述的是“更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资讯”,且为非重点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经济观察报-《互联网平台需要拥抱“公共精神”》
13
A项,根据“扶贫题材创作要求创作者走向现实的更深处,突破自我想象的限度”可知,扶贫题材创作会被创作者的自我想象限制,而非“缺少想象力”,偷换概念,排除;
B项,根据“对困境的书写赋予电视剧创作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可知,“对困境的书写”使电视剧创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扶贫现实困境的展示激发起观众的同情与痛心”概念混搭,且根据“作品中对扶贫现实困境的展示至多也只能激发起观众的一份短暂的同情与痛心而已”可知,“同情与痛心”前缺少“短暂”这一限定条件,排除;
C项,“关照‘扶真贫’后续的一系列彻底解决困难的具体实践”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根据“扶贫题材创作要求创作者走向现实的更深处,突破自我想象的限度”可知,目前扶贫创作多是自我想象;且根据“包含无法克服的困难与始终未解的难题。如此······并以此突破当前扶贫题材创作的限度”可知,当前扶贫创作是存在局限的,即未体现无法克服的困难与始终未解的难题,故创作者对扶贫工作了解不够深入,表述正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从冷峻的现实困境中突破,绽放理想信念的光芒》
14
文段开篇介绍背景,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官窑瓷器有落帝王年号款的传统。随后通过“然而”转折强调,因帝位更迭频繁、政局动荡,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缺乏明确纪年。接着通过“由于”表示,因为这一时期的瓷器上没有写年款,史料记载模糊,很难明确这三朝瓷器的具体面貌,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由此可见,瓷器上没有落帝王年号款直接导致了我们无法准确找到属于这三朝的瓷器,最终造成了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黑暗期”,对应A项。
B项,“帝位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对应转折后面官窑瓷器上不落帝王年号款的原因,并非这段时期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的原因,排除;
C项,文段仅论述“未见任何一件有明确纪年的陶瓷器物”,并非“未有这三朝的陶瓷器物存世”,偷换概念,排除;
D项,造成“空白期”“黑暗期”的核心原因是未见到明确属于这一时期的瓷器,史料记载详实与否并非最核心的因素,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文汇报《解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15
文段开篇指出近代上海是中国特大城市和外国人居住比例最高的城市,紧接着说明人口规模越大交流机会越多,随后通过指代词“这”指代前文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规模大给城市带来分工细密、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也会变高。尾句论述人口异质程度越高,城市的创新速率越大。故文段为并列结构,重点强调上海的创新能力强与人口规模大、人口异质程度高有关,对应D项。
A项,对应文段首句话题引入部分,非重点,且未提到文段核心话题“创新”,排除;
B项,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人口规模”“人口异质程度”,文段主要强调创造、创新速率高与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异质程度高有关,排除;
C项,“人口异质程度高”表述片面,文段还论述了“人口规模”,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熊月之:海派文化以江南文化为底蕴,孕育出新文明》
16
A项,根据“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可知,表述正确,排除;
C项,根据“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可知,表述正确,排除;
D项,根据“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可知,文段强调的是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而非基因,偷换概念,并且“就会出现疾病”表述绝对,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查询网《神奇的“基因疗法”:研究人类健康和长寿的希望》
17
A项,文章并未提及“种植谷物和酿造啤酒可以得到部族的奖励”,无中生有,排除;
B项,根据第三段“首先在‘肥沃的新月区’,人类开始发现有些野草可以培育得穗粒更大、淀粉更多、以便食用,就是各种谷物,包括了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可知,在肥沃的新月区,人们只是发现了有些野草可以培育得穗粒更大、淀粉更多、以便食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野草生长区”无中生有,排除;
C项,根据第六段“谷物特有的外啡呔却以大脑奖励的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让人变得温和而更具社会性”与“这可以帮助人在那些谷物种植区安顿下来,结成村庄”可知,人们可以在谷物种植区安顿下来,谷物也能让人们变得更具社会性,所以相较于不依赖谷物的游牧民族,依赖谷物为主的农耕民族更具有社会性,且选项中“可能”表述也比较温和,可以推知,当选;
D项,文章并未提及中国古代是否有啤酒,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啤酒才是幸福和生活的本质》
18
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啤酒有关的内容定位文章第二段,接下来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根据第五段“谷物却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这对人类社会的聚居和政治社会的形成可能是至关重要的”,第六段“谷物特有的外啡呔却以大脑奖励的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这可以帮助人在那些谷物种植区安顿下来,结成村庄······规模约为一万人的最小城市便在农业开始的同时成为可能”以及第七段“大麦发酵为啤酒,进一步强化了谷物的镇静功能和幸福意义,奖励着人类农业种植的选择”可知,种植酿造啤酒所需的谷物促进了农业等发展,进而对人类社会的聚居产生影响,对应A项。
B项,对应文章第三段“在这些最初的大麦种植区也发现了最早的啤酒,如苏美尔人石刻的啤酒酿造和饮用场景,埃及金字塔周边的啤酒遗迹”,未体现啤酒与人类文明的诞生有关,排除;
C项,对应文章第五段“谷物和牛奶一样都包含一种外啡呔,能够起到镇痛、安抚紧张的作用”,仅能体现谷物能够起到镇痛、安抚紧张的作用,未体现啤酒与人类文明的诞生有关,排除;
D项,对应文章第一段“在古埃及,啤酒被当作报酬支付给那些建造金字塔的工人们”,仅能体现啤酒在当时古埃及的作用,未体现啤酒与人类文明的诞生有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啤酒才是幸福和生活的本质》
19
文章第一段提出啤酒的话题,第二段和第三段指出农业与啤酒息息相关,并进行具体的介绍,第四段提出疑问人们为什么要种植谷物,第五段至第七段介绍了人类学家和脑科学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故全文属于科普性质的说明文,最有可能是发表在互联网上的科普文章,对应D项。
A项,“宣传海报”一般指需要进行广而告之而做的宣传画报,“啤酒吧的宣传海报”是为了促销啤酒,且一般情况下宣传的内容应简洁明了,与文章表述不符,排除;
B项,“学术期刊”通常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当前文章前半部分的语体风格与专业的“学术期刊”不符,排除;
C项,“讲解资料”通常会浅显易懂,而文章后半部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介绍,与“讲解资料”的形式不符,且与D项相比,文章核心话题“啤酒”出现在“博物馆”的可能性会比出现在“互联网”上更低,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啤酒才是幸福和生活的本质》
20
文章第一段指出啤酒从两河流域以及金字塔奇迹开始就嵌入了人类的文明史,第二段指出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啤酒有关,第三段介绍了最早的啤酒是在人类最初的大麦种植区发现的,第四、五、六段介绍了人类种植谷物的原因,即谷物对人类社会的聚居和政治社会的形成可能至关重要,第七段指出大麦被发酵成啤酒强化了谷物的镇静功能和幸福意义,故文章主要介绍“啤酒”与“人类文明”二者间的关系,对应A项。
B项,对应第五段的具体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外啡肽”对应第五段的具体内容,非重点,且缺少文章主题词“啤酒”,排除;
D项,缺少文章主题词“文明”,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啤酒才是幸福和生活的本质》
21
A项,根据“······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译文“······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就是在无知无觉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可知,文段表述“道”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事情,即万物依循道而变,选项表述与文章内容有关,排除;
B项,根据“······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译文“······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就是在无知无觉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可知,文段表述“道”不会随任何事情发生变化,选项表述与文章内容有关,排除;
C项,文章并未提及“道”与国家发展、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无中生有,选项表述与文章内容无关,当选;
D项,根据“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译文“人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而事理却不会有困阻行不通的时候。由此看来,‘无为’是道之根本。人能掌握无为之道,就能应对任何变化”可知,无论人类情况如何,世界都将正常按照“道”的规律发展,选项表述与文章内容有关,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22
根据提问方式定位文章第二段,文章第二段首先提及“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意思是汤王、武王虽然是圣主,却无法像越人那样乘小舟而游泛于江湖,接着论述伊尹“不能与胡人骑骡马而服驹駼”即伊尹无法像北方胡人那样骑着骏马去驯服野马,然后继续论述孔子、墨子“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意思是孔子、墨子不能像山民那样出入草莽丛林、高山峻岭,最后由总结词“由此观之”进行总结,指出人的智能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把握是有限的。故作者用汤王、武王、伊尹、孔子、墨子的史实意在论证“人的智能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把握是有限的”,对应A项。
B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作者用汤王、武王、伊尹、孔子、墨子的史实意在论证“人的智能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把握是有限的”而非强调怎么做才算圣明,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且“不去实践”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作者用汤王、武王、伊尹、孔子、墨子的史实意在论证“人的智能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把握是有限的”而非强调智勇双全才能治理天下,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且文段强调要遵循道术,而非要智勇双全,故与文段表述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23
A项,对应第二段“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骡马而服驹駼。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可译为“汤王、武王虽然是圣主,却无法像越人那样乘小舟而游泛于江湖;伊尹是贤明的宰相,但无法像北方胡人那样骑着骏马去驯服野马;孔子、墨子尽管博学多才,却不能像山民那样出入草莽丛林、高山峻岭”,此处以汤王、武王、伊尹、孔子、墨子为例进行举例论证,排除;
B项,文章中并未使用引用论证,当选;
C项,对应第三段“坎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可译为“井里、小水坳内之所以没有鼋鼍,是因为太狭窄;园圃中之所以没有参天大树,是因为园圃太有限”,此处以水井、园圃进行比喻论证,强调群体的力量,排除;
D项,对应第二段“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可译为“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断骨角、拉直铁钩、绞铁成索、揉合金块;桀王手下的椎移、大牺,下水能杀大鳖和鼍龙、上山能擒熊罴;但是一到商汤率兵车三百于鸣条围着夏桀、擒困椎移、大牺于南巢时,这些勇武有力最终有力无用处”,此处夏桀、桀王手下的椎移、大牺与商汤之间形成对比,为对比论证,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24
文章第一段通过“由此观之”总结段落大意,结合“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仅凭个人才智是不够的,需掌握“无为之道”;文章第二段先列举“商汤”“伊尹”“夏桀”等例子,尾句再次通过“由此观之”得出结论,强调仅凭个人勇力难以保全天下;文章第三段由“故”总结前文,结合“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可知,此段重在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综合文章三段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围绕“顺应天道”和“积聚众人力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应C项。
A项“得道者”和B项“无为”,均仅对应“顺应天道”一方面内容,表述片面,排除;
D项,文段强调的是要积聚“众人”的力量,而非仅强调个人的有勇有谋,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25
文段先通过“故”指出“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即只凭个人才智难以实现天下大治,又通过“由此观之”指出“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即凭个人的勇力保不住天下,最后得出结论,即智慧不足以治国、勇力不足以逞强,积集体力量,聚集体智慧才能战无不胜事无不成,故文段重点强调要集聚集体力量。
A项,“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意思是大家出主意,大家尽力量,强调集体的力量,与文中观点相符,排除;
B项,“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意思是千金之贵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软皮就能缀好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通过一人的智慧就能预设的,强调集体的力量,与文中观点相符,排除;
C项,“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务,而不能与贤人共天职也”意思是用一个人的力量处理天下的政务,而不是和其余有贤才的人共事,并未体现出集体的力量,与文中观点不符,当选;
D项,“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意思是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强调集体的力量,与文中观点相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