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题,略。
【答案要点】
二、简答题
1. 归因的维度和归因偏差的类型。
【答案要点】
根据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维度有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内外因维度指将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稳定性是指事件原因在类似情境是否具有一致性;可控性是事件的原因是否能在个人能力控制之内。
归因偏差类型主要有基本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自我贬损、自我设障、行动者―观察者偏差、习得性无助、突出性偏差和虚假一致性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境的作用。
自我服务偏差指个体会对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否认自己的责任,归因于外部因素。
自我贬损是指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将其归因于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来逃避个人的责任。这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一种。
自我设障是个体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是指将他人的行为归于内部原因,将自己的行为归于外部原因的倾向。
习得性无助是指不断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把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
突出性偏差是指认知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群体中的异常分子时,异常分子会被认为是群体过程中的更重要的人。
虚假一致性偏差是指高估和自己观点或行为一致的人数的倾向。
2. 试举例说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答案要点】
布朗芬布伦纳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发展中的个体和一个变化着的环境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1989年他提出的生态学模型,具体地描述了五大环境系统对发展的影响。
(1)微观系统
儿童每天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对大多数个体而言,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接下来是朋友和学校。微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是健康服务机构、宗教团体、街区的游乐场所及个体隶属其中的各种社会团体。但儿童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儿童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塑造正在影响着他的环境。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包含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比如,在学校发生的事会影响在家里发生的事,反之亦然。在考虑来自多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可以得到最好的理解。
(3)外部系统
外部系统是由那些个体并不在其中扮演活跃角色,但是又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背景构成的。比如,父母在工作中发生的事会影响父母,接下来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儿童不一定与这类机构都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些机构对个人和儿童发展可能产生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影响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的运转。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道德观念、习俗及法律。它涉及的是教育、经济、宗教、政治及社会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
(5)时间系统
时间系统就是时间维度,包括家庭构成、居住地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状况,比如战争、移民潮等。家庭模式的变化也是时间系统中的因素,比如工业化国家中参加工作的母亲数量的增加、发展中国家中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减少。
3. 从众的经典实验和心理机制。
【答案要点】
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经典实验有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和阿希知觉判断实验。
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的具体方法是:利用自主运动这一似动现象,告诉被试黑暗环境下光点在运动,然后让被试判断光点运动的距离。起初被试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随后谢里夫让一位助手以肯定语气指出运动的距离,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们的判断距离会越来越接近实验助手所给出的运动距离。
阿希的知觉判断实验:阿希让7名被试在一张印有3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同的。实验中,7名被试按座位顺序一个个回答,但其实前6名都是实验助手,只有第七名是真被试。18次实验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结果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人一直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
由这些实验反映出两种从众的心理机制:即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前者是指,经验让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情况越是模糊,越是缺乏参照架构,人们越从众。后者是指,群体中的个人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视为越轨者及遭到孤立,因此采用多数人的意见。
4. 简述情绪的功能。
【答案要点】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情绪有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四大功能。
适应功能是指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情绪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处境和状况,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动机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
组织功能是指积极的情绪具有协调作用,消极的情绪具有瓦解、破坏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状态。
信号功能是指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
5. 简述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分支学科(科学问题举例分析)
【答案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中间科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例如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等;心理学还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的行为。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此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但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人的性格就是自然和社会共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也具备社会科学的性质。
心理学分支种类繁多,主要分支如下: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最一般的理论问题、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一般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发展,包含比较心理学和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现象的相互联系。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发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作用,是心理学和医学结合的产物。
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包含消费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分支。
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分析、军队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人因工程和士气,以及负面影响的冲击、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如何面对战争压力、预防战斗人员的生理及心理失调,以提高军事人员的战斗力。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包含大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宗教心理等)和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氛围、领导与被领导),以及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和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和服从)。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涉及影响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诸多维度和层次,以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并对人性进行系统性的解释。
法律心理学研究立法、执法、违法、守法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包含司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临床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和治疗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 简述标准化测验的条件以及意义。
【答案要点】
(1)标准化测验的条件:
①内容标准化
内容标准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测验题目必须能测量所要测的目标,题目内容应是总体的代表性取样;第二,对所有的被试必须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测验。
②施测标准化
施测标准化是指让所有的被试都在相同的情境条件下接受测验,产生真实的行为反应。这就要求施测时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时间限制。
③评分标准化
评分标准化是指评分的客观性。
④建立常模(测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建立常模是为了能标准化地解释测验分数,常模分数是使用测验的人用来解释被试分数的唯一依据。建立常模的方法是,在使用这个测验的群体对象中,选取一个标准化样本,对这个样本实行标准化施测程序,将所有分数进行统计整理,得到的这个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及分数分布情况,就是这个测验的常模。
(2)标准化测验的意义:
①具有测验所需的统一的标准;
②内容覆盖全面;
③质量可严格操控;
④适用范围广;
⑤有独立实施的主体。
三、问答题
1. 试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答案要点】
科尔伯格对l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①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由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的意见。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
阶段二: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
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会遵守,行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②水平二: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
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
阶段四:维持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
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认为合法的就是正确的。
③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在这个水平,个人将可能超越社会法律,以及他对秩序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在这一阶段,回答者有一些个人价值优先于法律的模糊想法。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
在此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等。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2. 论述罗杰斯功能健全人的特征。
【答案要点】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倾向是生命之驱动力量,使人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成为机能完善的人,而机能完善的人,即功能完善者是依照机体内部估价过程而不是外在价值条件生活的人。罗杰斯认为他们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经验开放。芡晟普卟恍枰烙疲芯槎际潜蛔既返胤呕晌馐丁 
②自我协调。机能完善者的自我结构与经验协调一致,并且具有灵活性,以便同化新的经验。
③机体估价过程。机能完善者以自己的实现倾向作为估价经验的参考体系,不在乎世人的价值条件。
④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机能完善者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都给予积极肯定,他们不觉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在冲动。
⑤与同事和睦相处。机能完善者乐于给他人以无条件的积极看待,同情他人,为他人所喜爱。
四、论述题
1. 从强化敏感性理论的角度说为什么对冲动的人惩罚学习不如奖励学习?
【答案要点】
①Gray的强化敏感性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类型说的发现。他尝试从人类神经生理机制的角度来解释人格差异。该理论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些子系统,分别对奖励和惩罚的刺激信号敏感,并通过强化效应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动机。
②强化敏感性包括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奖励敏感性反应人们在呈现奖励信号或撤销惩罚信号时的反应性。而惩罚反应性反应人们在呈现惩罚或撤销奖励反应时的反应性。
③冲动型人的神经生理基础显示其刺激呈现高敏感性表现。而在上述两种情境中,奖励敏感性高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趋近行为,惩罚敏感性高的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抑制。
因而在强化敏感性理论看来对于冲动人群的行为纠正,奖励学习比惩罚学习更有效。
2. 论述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第四版改了什么,保留了什么。
【答案要点】
斯坦福―比奈量表第四版修订者桑代克和黑根等把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和他们原先自编的认知能力测验结合起来形成了斯坦福—比奈量表第四版的理论框架―认知能力的理论模式。
第四版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共分为4个因素,即言语推理、抽象/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认知的能力结构是三个水平的阶层模式:
最高层是一般推理,即g因素。
第二层包括三个普遍的因素,即晶体能力、流体能力和短时记忆。
第三层为特殊因素包括语言推理、数量推理、抽象/形象推理。
第一阶层g因素概念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一种综合的认知成分。
第二阶层的三个主要因素来源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校外环境经验。晶体能力因素也可称为学术或学业能力因素,因为语言和数学能力与学校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流体能力因素主要是解决问题所需的认知能力,包括图形、非言语问题,主要来源于一般经验而且并不只限于学校。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在长时记忆前的暂时储存和在长时记忆进行时提取的一些信息。
第三阶层是特殊因素,这些因素是特殊而又具体的能力,更依赖其内容。
这些因素被测试在二个不同领域,口述和非语言,为了准确地估计受试者为聋、有限的英语或沟通混乱。测试项目的例子包括口述比喻测试、口述推理和图片测试及非语言的知识。总而言之,测试制作者保证新SB-IV准确地将低智力的人、正常智力和天赋的最高水平。
五、实验设计题
1. 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