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下列试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1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和根本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教育法》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 )的权利。
A、初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义务教育
D、高等教育
3
教师规定学生做不完作业不准回家吃饭,侵犯了学生的( )。
A、财产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生命权
4
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 )。
A、避免伤害
B、避免纠纷
C、获得赔偿
D、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5
“君子之教,喻也”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这一句话出自( )。
A、《学记》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6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科学技术
B、生产关系
C、文化
D、生产力
7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调查研究
C、职业培训
D、社会研究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提出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胡锦涛
D、周恩来
9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
A、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B、培养人
C、巩固国家政权
D、促进文化延续
10
( )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11
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12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3
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14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的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5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 )。
A、发现人的价值
B、发掘人的潜能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16
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17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 )。
A、社会
B、社会条件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18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9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反映了(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20
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21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 )。
A、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2
下列不属于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整体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迁移性原则
D、生理适宜原则
23
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
A、教材的编写方式
B、教师的教学方式
C、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式
D、学生的学习方式
24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25
一节好课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教学目的明确
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灵活
D、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26
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
A、促进教育发展
B、促进个体发展
C、促进文化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27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28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29
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给学生提供( )。
A、学习策略
B、学习计划
C、学习方法
D、学习内容
30
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C、陶冶品德情感
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31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2
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B、读书与参加生产劳动的统一
C、上课与做作业的统一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的目的是( )。
A、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D、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5
“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 )。
A、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B、做到最佳选择
C、做到优化组合
D、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6
教育心理学着重考查与研究的是( )。
A、学生心理
B、教师心理
C、管理心理
D、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的心理
37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38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
A、生理适应
B、心理适应
C、人际关系适应
D、环境适应
39
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40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
A、发现性
B、接受性
C、间接性
D、方向性
41
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42
“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43
在瞬时记忆信息到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必将有( )的参与。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复述
44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
A、两个子系统
B、三个子系统
C、四个子系统
D、五个子系统
4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46
在学校学习中,技能的学习以( )为前提。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7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48
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49
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聚合性
50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1
小刘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52
两名在测验中都取得了高分的学生,一名自信心增强,一名则觉得自己运气不错,这是因为他们( )。
A、成就动机水平不同
B、学习目标不同
C、归因方式不同
D、家长的期望不同
53
需要层次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54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归因
55
主要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密切相关的学习策略是( )。
A、通用策略
B、宏观策略
C、微观策略
D、基本策略
56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加工策略
57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58
(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59
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60
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转化过程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是( )。
A、醒悟、自新、转变
B、醒悟、转变、自新
C、转变、自新、醒悟
D、转变、醒悟、自新
61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62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
A、心理变化
B、信息加工
C、智力活动
D、信息输入
63
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是( )。
A、引起学生注意
B、提示教学目标
C、唤起先前经验
D、呈现教学内容
64
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和经验,则宜选择(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65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的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66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造成( )的课堂气氛。
A、非常积极
B、完全失控
C、非常消极
D、紧张或敌对
67
( )是教师最神圣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68
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 )。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69
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 )。
A、瞬时作用
B、长期作用
C、直觉作用
D、理智作用
70
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环境
二、多选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2项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7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 )。
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B、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C、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D、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72
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 )。
A、思维领域
B、身心发展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73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
A、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
B、教育发展程度和教育规律
C、哲学观念
D、人性假设观念
74
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75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和顺序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
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 )
77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
78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预期的目的,但不是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 )
79
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 )
8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强调了教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
81
遗传素质能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
82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
83
在确定教育价值取向上,应该处理好人和社会的关系。( )
8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根据一般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 )
85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文化地位。( )
86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就是拓展型课程。( )
87
在基础教育中,双基教学是指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
88
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89
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
90
结构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综合式和螺旋式。( )
91
陶冶法中创设情境的任务必须由教师来做。( )
92
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
93
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94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意义学习。( )
95
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
96
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结构的过程。( )
97
按照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方法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98
学习定势说认为,学会前摄抑制有利于学习迁移。( )
99
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激励性学习动机。( )
1、C2、C3、B4、D5、A6、D7、A8、A9、B10、C11、D12、D13、B14、C15、D16、A17、B18、A19、A20、C21、B22、B23、D24、A25、D26、B27、C28、B29、D30、B31、D32、D33、A34、A35、D36、D37、A38、B39、B40、B41、D42、B43、C44、B45、A46、D47、B48、A49、B50、B51、C52、C53、A54、B55、A56、D57、D58、C59、C60、B61、C62、A63、A64、A65、D66、D67、C68、A69、C70、C71、BCD72、CD73、CD74、ACD75、ABCD76、B77、A78、B79、A80、A81、B82、B83、A84、B85、B86、B87、B88、B89、B90、A91、B92、B93、A94、B95、A96、B97、A98、B99、B
1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C项正确。
2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第一、二、三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C项正确。
3
本题考查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人身自由权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比如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题干中,教师规定学生做不完作业不准回家吃饭,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B项正确。
4
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在于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D项正确。
5
本题考查《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学记》,意思是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A项正确。
6
本题考查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包括以下三点: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为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D项正确。
7
本题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 基本途径;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也就是说,教育可以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它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A项正确。
8
本题考查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传统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项正确。
9
本题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所以,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B项正确。
10
本题考查教师文化。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C项正确。
11
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④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超常、低常、生理缺陷等);⑤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因此,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D项正确。
12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向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题干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D项正确。
13
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B项正确。
14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包括: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C项正确。
15
本题考查良好班集体的作用。良好班集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其中,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是指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强化。学生个性只有在班集体环境中才能得到比较和体现,也只有在班集体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班集体所形成的特殊环境应为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构筑宽广的平台,成为孕育、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温床。D项正确。
16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 项正确。
17
本题考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具体内容包括六点。①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B项正确。
18
本题考查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德育具有灵魂、统率的作用,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A项正确。
19
本题考查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A项正确。
20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尤其是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C项正确。
21
本题考查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通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就会不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关系; 从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主客体的关系,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的不同,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但不管如何进行转换,都必须保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尊重平等,才能真正有利于发挥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B项正确。
22
本题考查安排课程表遵循的原则。一个好的课程表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②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③生理适宜原则: 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因此,合理性原则不属于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B项与题干相符,当选。
23
本题考查课程结构的改革。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D项正确。
24
本题考查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包括: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