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
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商品
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资本
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4.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抽象劳动
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6.可变资本
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殖。
7.价值规律
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8.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能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由此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 主要矛盾
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
10.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的高级阶段。
1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
13.生态文明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
14.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5.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一种以协商为特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基本民主形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优越性在于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16.循环经济
是指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始终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
17.和谐文化
是以和谐为内核和取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中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个不断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错误。
事物是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对立统一,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因此,对新事物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对旧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
3.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对。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4.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错误。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包括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操作方法和结果等五个方面。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着差别。
5.资本主义工资就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
错误。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劳动的价格,其实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错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不但仅是经济发展,发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在实践中要始终注意发扬符合实际的自觉能动性,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错误。
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目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另外,还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9.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对。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10.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平均发展。
错误。
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指各方面发展的比例合理、结构合理。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错误。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另外,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1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错误。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是统一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这两种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理论,实际上依然是能够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分配的平台(分配的生产技术基础)、分配依据(参与分配的权力)、分配标准(分配份额的决定因素)、分配对象(对什么进行分配)和分配的实现形式(分配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
1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但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对。
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同时,也都存在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只有综合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才能让经济发展的更加协调、更加科学。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
错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但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而且它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
16.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是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界限的重要标志。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支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运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之中。
18. 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
错误。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2)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
(3)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3.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经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的关系。
(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值。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
(1)二者有直接统一性。生产直接就是消费,因为生产消耗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能力;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因为经过生活消费再生产了劳动者的能力。
(2)二者互为媒介。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使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后的实现。
(3)二者互相转化。每一方都把对方不断地创造出来。
(4)二者互有决定作用。生产是基础和起点,决定消费,但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着生产。
5.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6.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原则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它的规律为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即(1)对立统一规律;(2)否定之否定规律;(3)质量互变规律)
7.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哲学唯心主义正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类认识的辩证性质而产生的。由此,她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8.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列宁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运动变化完全由外因引起,看不到事物的质变,看不到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把运动仅仅是看作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自身运动,主要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和空间位置上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是渐进性的中断。运动变化不是同一事物循环往复的简单重复,而是曲折和前进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新事物否定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形而上学是僵死的,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看法不同。
[2]、行而上学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运动变化完全由外因引起。
[3]、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自身运动,事物运动变化由内、外因引起。
[4]、行而上学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唯物辩证法是活生生的。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9.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概括。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着标志。
10.解析邓小平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
(1)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1.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关系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3.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14.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相互关系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一概括对三者进行了科学定位,准确厘清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为基础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重大意义在于:(1)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再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
(2)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就是经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社会劳动或资源从价低利小的部门向价高利大的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或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2.论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认为,“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这表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结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所必须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即现代无产阶级。
3.马克思关于资本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能够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她们只能经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的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立准去衡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科学标准。
4.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式方法。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及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可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正是这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能够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完全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能够经过调整和改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点、解决办法等的论述,突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的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
6.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她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经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矛盾的共性是绝正确,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正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原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暂时性有限性和条件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相正确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只有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才能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毛泽东关于矛盾的精髓的概括对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唯物论为基础的。因此在运用辩证法时切忌把辩证法的原理、范畴当作公式去套用,必须从实事出发,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正确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是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这一论述告诫我们,辩证法是活生生的理论,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切忌把辩证法的原理、范畴当作公式去套用,切忌主观随意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论述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重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讲,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它紧密联系阗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作为社会制度早就被消灭了,但要防止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度扩大。
(3)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其重大意义在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这一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人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上,这一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试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在当前,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主政治建设,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亟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诚信机制、管理机制、调控机制以及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治理机制等,亟需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而必须要靠法治。法治化就是现代化,法治代表文明、法治实现和谐、法治带来稳定、法制促进发展。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利益矛盾的不断凸现,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靠法制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
9.试论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一,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进对文化发展的需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先进文化的定位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起全民族的建设力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来临,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10、论党的群众路线及其重大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在自己全部活动中创造性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法宝。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实践重复证明,离开党的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什么时候坚持了群众路线,党的工作就胜利,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党的工作就遭挫折,党的事业就受损失。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
(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
其重大意义:(1)群众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2)是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赢得群众信赖、理解、支持,从而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
(3)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2篇: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1、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2、什么是管理?(P6)
答: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其包含四个关键点:第一,管理存在于正式组织内。第二、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第三,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第四,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1)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2)其他人,即被管理者。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P6)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简答: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定义及逻辑关系?/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7-P10)
答: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各个组织的组织成效会影响(形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目标的确定。所以,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5、管理者的类别和技能结构。(P14-P17)
(1)类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技能结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想技能。
辨析:6、思想技能与管理者的组织层次成正比关系。(P17)
答:正确的。
由于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同,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7、美国学者弗雷德•卢森斯的有效管理者理论。(P19)
(1)管理者分类:平均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有效的管理者(以工作成绩的数量、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
(2)工作活动分类: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3)管理者类别与工作活动的关系:平均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传统管理;成功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网络联系;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沟通。
8、什么是管理学?(P20)
答: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所以它以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以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管理学。
论述:9、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P26)
答: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不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都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都是符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客观要求的,因此,都体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目的是不同的,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的管理要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的管理要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以,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有两点重要意义:第一,它是我们正确对待西方管理理论的理论根据。根据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资本主义的管理与社会主义的管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批判地学习和借鉴。第二,管理二重性理论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能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第二章
1、“实体的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或职位的系统。(P36)
2、简述组织的类型和基本要素。(P37-P38)
(1)类型:
①互利组织。若一个组织的一般成员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活动而受益,则这个组织就是互利组织,如俱乐部、工会、政党、宗教团体等。
②经济组织。这是一种通过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而使参与组织的活动者得到利益的组织,如各种工商企业组织。
③服务组织。这是一种为某些有关的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如学校、医院、各种福利机构等。
④公益组织。是指为广大社会公众或者说为整个社会服务的组织,如军队、警察、消防队和各种行政机构等。
(2)基本要素:
①人。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人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目标。组织是人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
③组织规范。每个组织都有约束组织中成员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组织规范,它表示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3、什么是管理的目标原则?(P39)
答:任何管理过程,都必须始于目标。也及管理者从事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从明确和确定的目标开始。之所以要坚持管理的目标原则的原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
(2)目标决定了管理活动的过程。
(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4、组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即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社会责任。(P46)
第三章
1、组织的外部环境。(P58)
(1)概念: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
(2)分类:按外部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简述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衡量。(P62)
(1)相对稳定和复杂的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的组织为了使组织适应环境,一般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加强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
(2)相对稳定而又简单的环境。这种组织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和严格的纪律与规章制度及采用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来使组织正常运转。
(3)动荡而又复杂的环境。应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动荡而又简单的环境。在这种组织中,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内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使组织在某一方面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策略。(P63)
(1)组织必须适应环境。
(2)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组织界限的概念及其作用。(P70-P71)
(1)概念: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
(2)作用:过滤作用、保护作用。
5、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1)组织的类型;(2)组织所追求的目标;(3)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4)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P71-P72)
第四章
简答:1、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什么影响?(P78-P79)
其一,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
其二,管理范畴得以扩展。
其三,管理重心发生转移。
其四,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其五,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2、企业对社会负责的四种方法:(1)妨碍法;(2)防御法;(3)调和法;(4)积极法。(P84)
3、管理道德的内涵与所关注的层次。(P90)
(1)内涵: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2)层次:一是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二是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
论述:4、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P94-P95)
答: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规范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对道德行为有很强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健康活跃的组织文化有助于管理者在道德困境中做出灵活合理的抉择;道德规范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应当有一套表明其基本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一方面,道德规范应该是具体的,以向组织雇员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和态度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道德闺房应当足够宽松,从而允许雇员有判断的自由。
(2)选拔合适的管理者。一个组织在选择其雇员时就应当从其道德规范出发,严格把关。通过对被选拔对象个人道德水平、个人价值准则等考察,可以减少选拔到具有不良道德行为的管理者的可能性。
(3)加强道德示范。首先,高层管理者就是道德行为的表率,这为组织良好的道德风气的形成奠定计调;其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奖赏合乎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惩罚背离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强化组织的道德风气。
(4)进行道德培训。组织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员工加强道德意识,灌输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道德培训应当是互动的、民主的,充分尊重和重视员工的积极参与。
(5)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组织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雇员的要求不现实,明确的目标也能引起道德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压力下,即使有道德的员工也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态度和做法。而当目标清楚且现实时,它会减少员工的迷惑并使之受到激励而不是惩罚。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当绩效评价仅以经济成果为焦点时,对结果的过分专注很可能导致手段的滥用,从而引发道德问题。一个组织如果想使它的管理者坚持管理道德标准,它必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1、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群众认可、凝聚力、讲究领导方法、生存意识。(P102)
2、亨利•普尔的管理思想:(1)提出了职业经理阶层观念的雏形。(2)追求系统化的管理。(3)关注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消除正式组织的刻板性。(P109)
第六章
1、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P112-P113)
(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经济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115-P120)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
(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3、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P129)
(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
(4)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4、法约尔的管理5项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P137-P138)
5、官僚集权组织的主要要素。(P148)
(1)实现劳动分工。
(2)在组织中要建立一个不中断的指挥链。
(3)广泛的档案系统。
(4)要根据通过正式考核或者经过正式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
(5)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被任命的,而不是被选举出来的。
(6)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人员,而不是他们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
(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纪律、规则和制度。
第七章
1、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P152-P154)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
(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2、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P164-P166)
(1)职工是“社会人”。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3、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P174)
(1)对人的“社会人”性质的认识。
(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
(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
(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八章
1、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P178-P180)
(1)战后资源积累的重新完成又提出了提高效率的要求。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3)人们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2、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权威要能够存在,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个人能够并且确实明确了所传达的命令;(2)他们认为这个命令同他们作决定时的组织目标是一致的;(3)他们认为,整个来说,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4)以及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P188-P189)
3、西蒙的决策理论。(P193-P198)
(1)管理就是决策。
(2)用“管理人”的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人”模式。
(3)决策的满意化原则。
(4)决策是一个过程。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决策中的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
辨析:4、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答:正确的。
人们由于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很难以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对各个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贯彻最优原则的条件经常不能具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贯彻所谓的最优原则就失去了其现实性。而满意原则是使决策者在面对各种决策方案时,如果有了能满足实现目标要求的方案就确定下来,不再继续进行其他探索活动。所以,满意原则是比最优原则更为现实合理的决策原则。
5、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P200-P206)
明茨伯格发现经理人员在他的工作过程中实际上充当着各种角色。他把这些角色分成三类共十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经理。②作为领导者的经理。③作为联络者的经理。
(1)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3)决策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企业家的经理。②作为故障排除者的经理。③作为资源分配者的经理。④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6、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P211-P217)
(1)对建立一门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追求。
(2)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
(3)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
论述:7、论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P222-P223)
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工作、提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提高行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内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我们应依据彼得·圣吉提出的5项修炼技能,来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1)系统思考——是为了看见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思考一是要有系统的观点,二是要有动态的观点。
(2)超越自我——既是指组织要超越自我,也是指组织中的个人要超越自我。
(3)改善心智模式——两种方法:①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②探询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对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的融合,改善愿景不仅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5)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体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能通过集体发挥作用,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让个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
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模式,而是关于组织及其员工的一种理念。学习型组织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进行全新思考。组织的学习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学习能力能够将财务的、营销的和技术的能力推向更高水平,通过使雇员从传统的效率观念转移到主动解决问题来促进组织变革。学习能力越强,组织适应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强。
第九章
1、计划的重要性。(P241-P242)
1)使组织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
2)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展开。
3)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
2、计划工作的原则。(P243-P245)
(1)综合平衡的原则
(2)承诺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改变航道的原则
(5)限定因素的原则
3、目标管理的过程:(1)目标的制定。(2)目标的实施。(3)绩效的评价。(P247-P248)
4、计划工作的步骤:(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4)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计划方案。(5)评价和比较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P251-P262)
第十章
1、组织工作的逻辑过程。(P297-P298)
(1)明确组织工作的目标。
(2)确定工作分工。
(3)部门的划分。
(4)在划分部门的同时,还要考虑每个部门的人数规模,也就是确定每个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管辖的下级人员数。
(5)确定组织中各个岗位的权力。
(6)确定上下左右的工作程序。
(7)组织工作的调整。
2、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目标与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组织文化。(P299-P307)
简答: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P318-P319)
答:(1)管理幅度是指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管辖的下级人员数;管理层次是指在组织中所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系列的环节数。
(2)扁平型组织与管理效率。扁平型组织是指当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而组织的管理层次比较少时的情况。从组织的整体来说,有利于组织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控制,也有利于组织中的信息沟通。但从每个管理者的情况来看,如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人员在协调下属的工作以及在与他们进行有效联系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扁平型组织对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具体的某个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工作量会大大增加,管理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3)纵高型组织和管理效率。纵高型组织是指当组织的管理副队较小而组织中形成的管理层次较多时的情况。从每个管理者的角度看,由于管理幅度小,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能提高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效率。但从组织的整体看,由于管理幅度小形成了较多的管理层次,就会造成①组织中的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②组织中信息传递的失真,③使高层管理者很难实现对组织的控制,管理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论述:4、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P350-P351)
答: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企业组织结构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1)组织扁平化。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队组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组织扁平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如何通过一个精益组织,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创造和管理,从而更直接地面向市场、面向用户。
(2)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
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表现在高层与低层之间的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在同一层级从事不同职能工作的员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员工向多面手发展。企业内部进行充分授权,个人或内部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在不同层级之间建立的跨层级小组或团队增多,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调增加。
(3)组织网络化。
组织结构网络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结构网络化和企业间结构网络化。组织网络化发展相对于官僚制组织而言,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通过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创新和双赢。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既包括了企业之间超越市场交易关系的密切合作,也包括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而且这些交流与合作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强化。
(4)组织柔性化。
柔性化是指在组织结构上,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建立临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柔性组织结构注重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增强组织对市场变化与竞争的反应能力,保持组织系统的动态稳定。柔性组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保证完成企业固有战略任务而组建的稳定结构,另一部分是企业柔性化的具体部分,它是为完成组织所面临的新任务而形成的组织机构。
(5)企业内部组织团队化。
团队组织实质上是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的一种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着企业核心业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团队,另一种是为了短期开发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建立的流动性工作团队。这种团队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克服金字塔组织的缺陷,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第十一章
1、领导的概念:所谓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P366-P357)
简答:2、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P368-P369)
答:领导者是指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管理者是组织中协调分工不同的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素质,从事各种专业化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由此可知,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而管理者却不一定是领导者。
3、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合法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强制的权力、专家性的权力、领导者个人的魅力。(P370)
4、领导的作用。(P371-P372)
(1)维持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平衡状态。
(2)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
(3)运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低至高由5个层次构成,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P399)
辨析:6、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与赫茨伯格双因素原理没有任何联系。
答:错误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与赫茨伯格双因素原理有很大的类似性。马斯洛提出的五种人类基本需要是赫茨伯格研究的基础,赫茨伯格等人正是在马斯洛的理论有效性的验证、补充和探讨中,发展了双因素理论,并使之更适用于工作环境之中。
辨析:7、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P400)
答:正确的。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效价是指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对他的吸引力或效用;期望值是指个人所估计的成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指成功的概率。
第十二章
1、控制的概念:所谓控制,是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P420)
2、控制的目的和作用:维持现状(基本目的)、打破现状。(P423)
3、控制的类型:按控制的时点不同来分类为: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即时控制。(P425-P428)
4、控制的过程:建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P431-P433)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不要轻易放弃感情,谁都会心疼;不要冲动下做决定,会后悔一生。也许只一句分手,就再也不见;也许只一次主动,就能挽回遗憾。
世界上没有不争吵的感情,只有不肯包容的心灵;生活中没有不会生气的人,只有不知原谅的心。
感情不是游戏,谁也伤不起;人心不是钢铁,谁也疼不起。好缘分,凭的就是真心真意;真感情,要的就是不离不弃。
爱你的人,舍不得伤你;伤你的人,并不爱你。你在别人心里重不重要,自己可以感觉到。所谓华丽的转身,都有旁人看不懂的情深。
人在旅途,肯陪你一程的人很多,能陪你一生的人却很少。谁在默默的等待,谁又从未走远,谁能为你一直都在?
这世上,别指望人人都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人心只有一颗,能放在心上的人毕竟不多;感情就那么一块,心里一直装着你其实是难得。
动了真情,情才会最难割;付出真心,心才会最难舍。
你在谁面前最蠢,就是最爱谁。其实恋爱就这么简单,会让你智商下降,完全变了性格,越来越不果断。
所以啊,不管你有多聪明,多有手段,多富有攻击性,真的爱上人时,就一点也用不上。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谁在你面前很聪明,很有手段,谁就真的不爱你呀。
遇到你之前,我以为爱是惊天动地,爱是轰轰烈烈抵死缠绵;我以为爱是荡气回肠,爱是热血沸腾幸福满满。
我以为爱是窒息疯狂,爱是炙热的火炭。婚姻生活牵手走过酸甜苦辣温馨与艰难,我开始懂得爱是经得起平淡。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不要轻易放弃感情,谁都会心疼;不要冲动下做决定,会后悔一生。也许只一句分手,就再也不见;也许只一次主动,就能挽回遗憾。
世界上没有不争吵的感情,只有不肯包容的心灵;生活中没有不会生气的人,只有不知原谅的心。
感情不是游戏,谁也伤不起;人心不是钢铁,谁也疼不起。好缘分,凭的就是真心真意;真感情,要的就是不离不弃。
爱你的人,舍不得伤你;伤你的人,并不爱你。你在别人心里重不重要,自己可以感觉到。所谓华丽的转身,都有旁人看不懂的情深。
人在旅途,肯陪你一程的人很多,能陪你一生的人却很少。谁在默默的等待,谁又从未走远,谁能为你一直都在?
这世上,别指望人人都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人心只有一颗,能放在心上的人毕竟不多;感情就那么一块,心里一直装着你其实是难得。
动了真情,情才会最难割;付出真心,心才会最难舍。
你在谁面前最蠢,就是最爱谁。其实恋爱就这么简单,会让你智商下降,完全变了性格,越来越不果断。
所以啊,不管你有多聪明,多有手段,多富有攻击性,真的爱上人时,就一点也用不上。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谁在你面前很聪明,很有手段,谁就真的不爱你呀。
遇到你之前,我以为爱是惊天动地,爱是轰轰烈烈抵死缠绵;我以为爱是荡气回肠,爱是热血沸腾幸福满满。
我以为爱是窒息疯狂,爱是炙热的火炭。婚姻生活牵手走过酸甜苦辣温馨与艰难,我开始懂得爱是经得起平淡。
第3篇: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21年入学考试复习材料:一、1、评价的原则?P243一、目标性原则,再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二、客观性原则,再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三,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P41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P5(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从静态上说构成了管理系统或管理组织,从动态上说就构成了管理活动。第1页共3页4、管理客体的特征?P45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然有客观性;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可控性,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5、不确定型决策?P169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做不确定型决策。6、管理的特征?P6.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7、异体监督?P226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意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8、评价的作用?P238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第2页共3页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第3页共3页
第4篇: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法学辨析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只能是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但应当指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通常只有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一致的意志,才需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通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不是阶级内部某个人的意志或意志的简单相加。这种根本意志、共同意志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
2.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是依据法所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对法的形式进行的一种分类。
3.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具有阶级性,但它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的法律.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以万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
4.法系:当代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法系。
5.两大法系比较:第一,法律渊源木同。第二.法的分类不同。第三,立法技术不同。
6.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以权利、义务为主的内容。
7.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支配的、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并不是一切天然存在的物都可以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8.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9.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
10.正义的概念: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它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可变的概念,并不是指不存在判断是否正义的客观标准。
11.正义与法律的关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仍应被认为具有法律效力。
12.利益也是法律的实现的动力和归宿:首先,利益决定着法律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法律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13.道德与法律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表现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二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14.当代中国主张的法治和德治和古代儒法两家各自主张的德治与法治,在用语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或形式上都有原则区别
15.制定法:制定法既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包括国家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6.判例法:在当代中国,判例不是法的渊源.不具备普遍的约束力,但其对司法和执法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7.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国立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18.当代中国的立法程序:我国的立法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以及法律的公布。
19.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20.法的遵守:即“守法”,是法的实施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权利的行使;积极义务的履行;禁令的遵守。
21.执法: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22.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司法公正和效率。第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四,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第四,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23.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必须由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国家授权的机关予以追究,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种职权。
24.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是国家保证法的实施的重要形式。
25.立法解释是制定该法律的国家机关对法律的解释,它属于立法的补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解释的效力与解释的法律相同。
26.非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也称非法定解释、无权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其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非正式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仔意解释。
27.法律监督释义:从狭义上讲,是指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一般国家机关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泛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有关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28.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宪法的历史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开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制定了相应的宪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54宪法。它由序言和4章106条组成。54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更好的宪法。第二部宪法是1975年的宪法,只有30部,是一部内容不完善、错误多的宪法。第三部宪法是1978年的宪法,共60部。由于它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仅一年内颁布的,因此没有完全摆脱1975年宪法的影响。第四部宪法是1982年的宪法,即现行宪法,由序言和4章138条组成。这部宪法不仅坚持四个基本原则,而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初级宪法的最佳修订。
29.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通过政党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依靠力量,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③知识分子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之一。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它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政治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1.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又称法律形式,是关于行政法律规范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制度。在我国成文去的立法制度中,行政法的表现形式是很丰富的:
32.行政机关:行政主体的角色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担任,但行政机关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行政主体,当行政机关以机关法人的平等身份参与民事活动时,不作为行政主体看待。
33.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34.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35.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能依职权主动进行行政许可,必须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
36.民法的概念: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密切相联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并且能够用民事方法加以保护的那部分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关系和身份关系。
37.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法人不享有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38.物权的概念和特征: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特征:⑴物权是权利人对物的权利。⑵物权是以权利人直接支配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为内容。⑶物权是由权利人直接行使的。⑷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39.债权概述: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债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称为债务人。
40.债权主要有如下特点:1.债权为请求权。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的行为,债权人的利益只能通过债务人履行债务才能实现。2.债权为相对权。债权债务仅存在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因而债权人只能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为一定的行为。3.债权的设立具有任意性。债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法定之债和约定之债,约定之债的设立采取任意主义。4.债权具有平等性。数个债权人对同一债务先后发生数个债权时,各个债权具有同等的效力。
41.法定继承: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代位继承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由法律直接规定下来的继承。
42.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后,按其生前所立遗嘱的内容,将其遗产转移给指定的法定继承人的一种继承方式。立遗嘱的被继承人是遗嘱人,接受遗嘱指定的继承人是遗嘱继承人。
43.商标的概念:商标即商品标记,俗称“牌子”,是附置于特定商品或服务之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三维标记、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将一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标记。
44.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依照我国著作权法,不受保护的作品有四类:1.法律禁止的作品;2.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3.时事新闻;4.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45.职务发明的判断标准:只要发明人或设计人作出的发明创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属于职务发明:①在本职丁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②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仟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③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④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46.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形式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合同订立的程序包括要约和承诺。
47.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48.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⑴欺骗性交易行为;⑵商业贿赂行为;⑶虚假宣传行为;⑷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⑸低价倾销行为;⑹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⑺商业低毁行为。
49.劳动合同订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50.自然人主体: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51.犯罪故意:所谓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52.犯罪过失: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53.无过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对暴力犯罪的正当防卫作了特别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54.故意犯罪形态:根据刑法学理论,故意犯罪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罪,就是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完全实现了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一项犯罪构成。另一类是未完成罪,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三种情况。
55.主犯:《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6.从犯:《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所谓“次要作用”,就是指对于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的作用。所谓“辅助作用”,是指为犯罪提供方便、帮助创造条件,而不直接实行犯罪的帮助犯。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7.胁从犯: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8.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罪犯,其特点是唆使他人犯罪,而本人不打算或者没有实际参与实行的犯罪分子。
59.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60.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61.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举证责任的负担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6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⑴适用简易程序的只能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⑵简易程序只能适用于一审;⑶适用简易程序的只能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
63.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64.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式。
65.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并对其活动予以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强制措施。
66.拘留:拘留是指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的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67.逮捕:逮捕是指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较长时间的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68.人民法院不受理的案件包括:①国防政胶等国家行为;②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③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④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定的具体行政行为。
69.举证责任: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否则应当承担败诉的后果。
法学简答
1.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最后保证手段的法律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④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之内具有约束力,具有普遍约束性。⑤法有严格程序规定,具有程序性.
2.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通过规定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J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第一,两者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第二,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第三,两者表现的形式不同。第四,两者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第五,两者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程度不同。
3.法律与道德虽然有一致性,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不能互相代替。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在上层建筑中所属的范畴不同。第二,表现的形式不同。
4.违法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违法必须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即具有本身行为的违法性。第二,违法通常总要在一定程度上侵犯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行为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第三,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实施违法行为、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⑵从法律效力上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最大的法律权威,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6.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并最终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包括: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关键。
8.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⑴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⑵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合理的动机。⑶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⑷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公正法则。
9.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2.民事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原则。3.意思自治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10.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
⑴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一定的范围则不享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⑶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完全不具备以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1.法人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概念: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条件:⑴依法成立。⑵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⑶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⑷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2.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有效要件
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有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13.所有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的内容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所有的财产可以行使的权能,具体包括:
1.占有权。2.使用权。3.收益权。4.处分权。
14.商标权的概念、内容
概念: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商标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内容包括:⑴独占使用权,又称专有使用权。⑵许可使用权,这是指商标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⑶处分权,这是指商标权人对注册商标的归属进行放弃或转让的权利。⑷禁止权,是指商标权人拥有的禁止任何第三方未经其许可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权利。
15.罪刑法定原则
在大陆法系国家,罪刑法定原则包括:⑴法应当是成文法,排斥习惯法;⑵禁止绝对不定刑;⑶禁止类推制度;⑷禁止刑法有溯及力。
1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⑴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⑵刑罚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17.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包括:⑴社会危害性。⑵刑事违法性,违法与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⑶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当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18.正当防卫的条件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
①必须发生了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②不法侵害正在进行。③具有正当防卫的目的。④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本人实施的。⑤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9.刑罚的体系
⑴主刑。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包括:①管制。②拘役。③有期徒刑。④无期徒刑。⑤死刑。
⑵附加刑。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①罚金。②剥夺政治权利。③没收财产。④驱逐出境。
20.自首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
21.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的概念和种类
财产保全是指遇有有关的财产可能被转移、隐匿、毁灭等情形,从而可能造成对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损害或可能使法院将来的判决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或人民法院的决定,而对有关财产采取的保护措施。其包括:诉讼中的财产保全;诉讼前的财产保全。
⑵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22.先予执行
⑴先予执行的概念和条件
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因权利人维持生活或生产经营急需,及时裁定义务人先行履行义务的制度。
先予执行的条件:①案件属于给付之诉;②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明确;③申请人有现实权利的急需;④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⑵先予执行的范围
先予执行的范围包括:①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和医疗费用的案件;③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③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23.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⑴审判监督程序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进行再审的程序。
⑵提起再审的主体只能是各级人民法院及其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
⑶审理法院可能是原审法院,也可能是原上诉法院或上级法院。
⑷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不受时间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2年内提出。
⑸审理对象只能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的裁判。
24.立案管辖
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1.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包括:⑴贪污贿赂犯罪;⑵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⑶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和民主权利的犯罪;(4其他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3.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法学论述
1.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局限性和前景
⑴法治的优越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法治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代表一种理性的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法治代表一种对人们行为的高度规范性的指引方式而不是一种个别性指引方式。
第三,法治对人类文明、民主与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⑵法治的局限性
法治的局限性问题可以通过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来加以说明。法的作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法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③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④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3)中国法治的前景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召。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治国方略载人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经过十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
2.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对法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立法时应考虑到所立的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经济条件出发,使所立的法符合这种条件以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的法,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在立法时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关系最终都体现为物质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中,或在生产目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制、价格、信贷、工资等经济范畴中,都体现了这些物质利益关系。在立法时必须善于将这些物质利益关系体现为法定权利和义务。
⑵社会主义法对经济的服务作用:社会主义法对经济的服务作用主要在于:①法积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精神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发挥这些作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法还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确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方针,促进产品、产业、投资、消费等结构趋于合理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劳动保护制度的完善等。所有这些对生产力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直接促进作用。
3.法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我国所要建设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力争把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形式、新发展。
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哪种市场经济,与法的关系、对法的迫切需要,都比其他类型的经济要突出得多。正因此,人们往往说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第二,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经济关系。第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经济。要自由竞争、平等竞争,就要有保障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规范。第四,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第五,市场经济还是开放性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得它呈现扩展的状态,这种扩展又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趋于密切,维系这种联系的保障主要是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和惯例。
②法在币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对其实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固然有其突出的优点,但也有需要抑制的弱点。
市场调节受局部利益驱动,往往带有某些盲目性、冲动性或滞后性,容易导致供求总量失衡。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反映的往往只是眼前的经济现象,难于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加之我国各地经济状况有颇大差异,仅通过市场机制作用,难以使经济平衡发展。在这些情况下,要很好地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仅需要币场经济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实现宏观调控的种种方式或工具中,法是主要的一种。其作用在于:第一,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引导作用。第二,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促进作用。第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保障作用。第四,对市场经济运行起必要的制约作用。
③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方面的作用
法在市场经济微观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的地位。第二,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第三,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要搞好市场经济,需要有法作为解决纠纷的根据,需要有法和法的运行作为正常秩序的体现。使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纠纷,有的通过协商解决,有的诉诸仲裁机关或司法机关解决;使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
4.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促进作用
如果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角度来理解民主;那么法治只是实现民主的手段。民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在民主也是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每一方的进步都必须借助于另一方,每一方的发展都为另一方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效方法。
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这就是说:第一,劳动人民争得民主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前提。第二,民主的国家政权制度决定着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基本内容。第三,民主政权为了实现其自身的稳固与发展,积极要求确立法治原则。
②从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方法和机制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法的创制的质量。第一,认识社会中的法律需要,要发扬民主,把社会中分散的、潜在的、相互矛盾的利益要求明确地提出来,使多样化的利益要求都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领域的讨论。第二,健全的民主过程要求立法了作走群众路线,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讨论,集思广益,使立法能够更广泛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第三,发扬民主,要求立法遵循严格公正的程序,使人民代表严格依照程序,履行职责。第四,立法中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党的领导对保证民主化的立法工作正常顺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③社会主义民主能够促进民众权利和自由意识及能力的提高,培育其守法精神。第一,发展民主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能力提高的过程。第二,民主的发展会有助于培育一种新型的公民守法精神。
④发扬民主能够使国家权力受到更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从而敦促其严格依法办事。
5.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促进作用。
①社会主义法确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确认国家的基本民主体制及其活动原则的合法性。法治可以被看做民主政权的一部分,法治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治理方式,它能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发挥其独立功能。就对民主的作用而言,首要的就是,法律赋予民主一种法律上的合法性、正当性,并以国家的强制力来维护民主制度。
②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政治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如没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政治参与便是不稳定、不充分的。应当把群众参与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以法律来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展,从而保障并切实实现人民群众在政治领导中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③社会主义法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正确行使。民主的发展要求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这促进了法治原则的确立。而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贯彻法治来实现的。上述对权力的民主监督的各种方式,都不能没有法律的参与。
④社会主义法治有助于协调政治稳定和民主化改革的关系,以保障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政治的民主化。通过法律的民主化,可以避免暴力和大的社会动荡。法律领域中的自由讨论和民主决策,会在政治领域带来和平和稳定,又会使民主化持续不断地深入进行,并有利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长治久安。
③社会主义法治能够弥补民主的内在缺陷或弱点,使民主与法治相结合而成为完善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与法治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民主要顺利发展,就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以法治来约束民主。实际上,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自觉选择,这样,法治的外在限制,被纳入到民主的框架内而成为民主的内在自我约束。
6.行政处罚的种类
1 警告。
②罚款。
③没收非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④责令停产停业。
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
⑥行政拘留。
7.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8.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⑴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不是由当事人随意设定的,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当事人不得以合同的形式设定物权,也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与法定的物权不相符的物权。
⑵物权公示原则。所谓物权公示,是指物权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障交易安全。公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动产物权以交付方式公示;②不动产物权以登记方式公示。
⑶物权公信原则。物权公信原则是物权公示原则的补充,是指物权变动的效力具有可信性。一旦出让人依法对物权进行了公示,即表明该物权的变动具有可信性,依法会产生预期的效果。
第5篇: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党的建设专业–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政治理论
概念题
1. 按劳分配
2.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3. 独立自主
4. 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民主集中制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 社会主义的本质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实事求是
1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辨析题
1.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2.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3.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5. 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6.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只具有确定性。
9.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0.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12.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3. 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14. 政策策略来源于实践,因此不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1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简答题
1.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2. 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3. 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5. 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8. 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9.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0.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12. 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遵循和重点。
13. 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14.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
3. 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4. 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5. 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6.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
7.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党的建设
概念题
1. “两学一做”
2. “六有”政治局面
3. “三会一课制度”
4. “三严三实”
5. “四大考验”
6. “四个铁一般”
7. “四个意识”
8. “四个自信”
9. “四种危险”
10. 创新思维
11. 党的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
12. 党的群众路线
13. 党的政治路线
14. 党的最高纲领
15. 底线思维
16.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17. 六大纪律
18. 民主集中制
19. 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20. 依规治党
21. 以德治党
22. 战略思维
23. 政治纪律
24. 政治生态
25.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辨析题
1. 党的地方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2. 党的各级组织部门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
3. 党的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4. 党的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统领。
5. 党的建设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6. 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7. 党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党员数量。
8.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9. 党是领导一切的。
10.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
11. 德才兼备、以才为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贯要求。
12. 对于党的干部来说,德固然重要,但才更为关键。
13. 搞好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
14. 纪律约束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15. 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
16. 坚持任人唯能,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17.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18. 坚持事业为上就要大胆选拔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
19. 理论武装无需常抓。
20. 民主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1. 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
22. 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23.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4. 时代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
25. 要把党员干部的作风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2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应在党内强调讲政治。
27.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28. 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干部监督。
简答题
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党支部职责是什么?
2. 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4. 党支部的主要职责任务是什么?
5. 简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6. 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理念创新。
7. 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特征。
8. 简述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9. 简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10. 简述为什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1. 简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重大意义。
12. 如何从整体上理解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要求?
13. 如何切实加强纪律建设?
14. 什么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15. 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16. 为什么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17. 为什么说严密的组织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优势和力量所在?
18. 为什么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
19. 为什么说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20. 新时代党的建设“五句话”的总目标的内容是什么?
论述题
1. 试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2. 试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
3. 试论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4. 试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 试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重大意义。
6. 试论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7. 试论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