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闲云《煮酒探西游》
作者简介:
吴闲云,男,湖北人。自幼酷爱传统文化,对古典文学、古代哲学、古代艺术均有广泛研究。
自2008年起,在其私人博客上陆续撰写《吴大师讲西游》、《西游记未解之谜》、《三国中的博弈》、《吴闲云新说金瓶梅》、《吴闲云品水浒》等系列文章。
内容简介:
没有一部电视剧比《西游记》带给你童年的快乐更大,没有一部名著比《西游记》带给你现实的思考更多。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然而,如何理解《西游记》的内在精神?如何透过一段段神奇的情节看出《西游记》字里行间蕴藏着的奥秘?站在不同的角度,将会有不同的看法。原本家喻户晓的故事,经由作者的审视,却获得了全新的解读。
本书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解读《西游记》里违背逻辑、前后矛盾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谜团,而解开一个谜的钥匙,则又是另外一个谜……
作者细致敏锐的洞察力、无拘无束的想像力,思维慎密的逻辑分析,为你揭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天取经的内幕,颠覆你童年记忆里的《西游记》,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法则。
序 漫话《西游记》
也许再过一千年地球人最爱读的中国古典小说不会是《红楼梦》,也不会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西游记》,这是我二十年前的预言,今天仍坚信这个预言。理由有三:不需要注释;没有国界;想象力丰富。
《西游记》最成功的地方当然是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角色,能上天入地,倒海翻江,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连玉帝老儿都不肯下拜,这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伟大!
孙悟空无疑是古人留给孩子的最大礼物,所以每到寒暑假各电视台必定纷纷放映《西游记》。中国的孩子也真幸福,五百年前中国便有了《西游记》这样想象奇特的魔幻小说,五百年后西方人才有《哈利波特》,怪不得他们要发疯似的。
一部《西游记》虽然反映的是神仙鬼怪,但实际上折射的仍然是现实世界,或者说他说教的仍是俗世的道理。这些道理自然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说法。
我从《西游记》中读出了以下几点,写在这里,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一是凡是能干的人一定要受一些惩罚。唐僧三个徒弟,当然是孙悟空本事大,但师父的紧箍咒也只对悟空念过,八戒、沙僧不见受过这等罪。其实他们只知道孙悟空本领高强,却不知人家为了这些本领受了多少罪,且不说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法,也不说在东海求宝,单单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烈火浓烟烧了四十九天才练成火眼金睛,就够不容易了。可见公司对那些优秀员工总是要揪住辫子予以打压,目的就是要显示我的本领比你还高,让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本领再大也跳不出我的手心,最终逼你夹着尾巴做人。
二是所谓的能人实际上是关系多。孙悟空本领高强,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上天入地,长生不死,号称齐天大圣,十万天兵天将也奈何不了他。但取经路上,困难重重(当然这八十一难都是佛祖安排的),连红孩儿他都对付不了,经常被捉,屡屡遭困,为什么最后总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多亏他各条战线都有朋友,哪个方面都有哥们,丰富的资源任其调遣。想要下雨有雨神布雨,想要刮风有风神刮风,即便是闯了大祸,将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人参树打倒在地,也有南海观音来帮忙洒水救活。如此一来事情就好做了,什么事会摆不平呢?
三是神仙都是好的,坏就坏在身边的那些坐骑、童仆。除了降服孙悟空的时候,神仙们都是尽力帮着唐僧取经,每当师徒有难,神仙们立即援手。
但神仙却没有管好身边的人,趁他们不注意,那些坐骑、童仆便会下界作怪。即便是太上老君,也会让他的两个看炉童子偷了盛丹的葫芦、盛水的净瓶、煽火的扇子、炼魔的宝剑和勒袍的绳带下界为孽,弄得孙悟空颇费了一番周折,让唐僧和八戒、沙僧吃了一番苦头。
四是犯错误得有大背景,否则没人“捞你”。你看孙悟空把那些没有背景的小妖小怪悉数消灭了,但对神仙身边的人每每要下手时必有神仙说“悟空,且慢动手”。“僧是愚氓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所以孙悟空见了妖怪必欲除之而后快,三打白骨精时不惜忍受了紧箍咒,不惜被遣回花果山。
但碰了大干部的子女和秘书,就无法下手了,因为有首长打招呼,只好交给首长亲自发落,终于落得“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名声。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浅谈,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的《西游记》背后的东西,想看到对《西游记》独特的解读,请读吴闲云著《煮酒探西游》。
鹿野苑客
2009年8月8日
前言
《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整个亚洲地区更是广为流传,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的各种外文版本不计其数,足见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之大。
近年来,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每年的寒假暑假,电视上总会循环往复地播放再熟悉不过了的《西游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从表面上看,《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打怪升级,终成正果的故事。
但细细想来,就会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奇怪。怎么奇怪呢?这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说: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既然玉皇大帝、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却歇菜得要不得,连一些妖怪都斗不过了呢?
既然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飞到西天把经书取回来,可为什么还要他慢吞吞地陪着唐僧走过去呢,难道不嫌麻烦么?
还有,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我们大都只知他要去取经,却很少有人问到底为什么。这经取回来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难道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吗?
西游记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神仙,可以长生不老、飞来飞去,既然神仙们已经可以长生不死了,可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那能够添寿的蟠桃呢?难道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在所有的神仙中,位于塔顶最高级别的玉皇大帝,为什么会连孙悟空也收拾不了呢?难道他真的是昏庸无能吗?既然如此无能,那他又凭什么成为万神的主宰?神仙们又凭什么要听命于他呢?
西游记中还有许多的妖怪,它们大都与孙悟空过不去。孙悟空曾被太上老君关在最厉害的八卦炉里烧了四十九日也没烧死,可为什么那最小的妖怪红孩儿,吐了一把火,竟差点把他给烧死了?
据说,唐僧是有道高僧转世,如来佛的弟子,可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得屁滚尿流?在他身上,哪还有半点灵气可言?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是非不分、迂腐透顶到令人可憎的模样。
还有,妖怪们为什么单单都只盯着要吃那肉体凡胎的唐僧肉?他们究竟凭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既然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那为什么妖怪们在抓到唐僧之后,却又总是不急着吃了呢?他们老是等啊等,究竟在等什么?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急性子的妖怪,抢了就咬一口吃的?
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作者解释得了么?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简单的逻辑纰漏比比皆是。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
“看了西游记,说话像放屁。”
那么,这些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究竟是作者老眼昏花,写得前言不搭后语呢?还是有意这样安排,巧设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呢?
真相往往隐藏得很深很深,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自有他成为名著的道理。
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对西游记的了解,都是来源于电视剧的,而真正看过原著的人其实极少。带着疑问,再来品读小说原文,是一件非常令人愉悦的事。我们发现解谜的“玄机”,其实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把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在一起看,就可以根据原著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
下面,我们就试图来翻译《西游记》中的神秘代码,我们将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以科学理性的视角,重新解读《西游记》。
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谜团,而解开一个谜的钥匙,则又是另外一个谜……
吴闲云
2012.6.14
郑重声明:
本文讨论的范围:
1.仅限于小说《西游记》。和其他的神话故事无关。
2.仅限于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其他的历史考证无关。
3.小说《西游记》中虚设的人物角色,与现实无关。小说中的宗教根本不是现实中的宗教,小说中的唐僧也不是现实中的玄奘法师,这个很早就有定论了。切勿自作多情,对号入座!
读者需知:小说故事,纯属虚构。
附一《西游记》之时间简表
【贞观十三年】
九月十二日,唐僧从长安出发。
两界山(五行山)收孙悟空。
腊月,蛇盘山鹰愁涧,收白龙马。
【贞观十四年】(西行第一年)
春,观音院盗袈裟,收伏黑熊精。
乌斯藏高老庄,收伏猪八戒。
一月后,浮屠山乌巢禅师授《心经》。
夏,黄风岭唐僧被擒,灵吉菩萨收伏貂鼠精。
秋,流沙河,收沙僧。
【贞观十五年】(西行第二年)
秋九月,四圣试禅心,猪八戒被缚。
【贞观十六年】(西行第三年)
春,万寿山五庄观,偷吃人生果。
夏,白虎岭,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逐回花果山。
碗子山波月洞,唐僧被黄袍怪所擒。
秋冬,宝象国,八戒请悟空,降服黄袍怪。
【贞观十七年】(西行第四年)
春,平顶山莲花洞,大战金角银角大王。
夏秋,宝林寺,唐僧借宿受气,悟空恶镇。
乌鸡国,文殊菩萨收服坐骑青狮精。
冬,火云洞,大战红孩儿,观音收为善财童子。
【贞观十八年】(西行第五年)
春,黑水河,西海摩昂太子收伏鼍龙怪。
【贞观十九年】(西行第六年)
春,车迟国斗法。
秋,路阻通天河,观音收服金鱼精。
冬,金兜山,大战青牛精兕大王。
【贞观二十年】(西行第七年)
春,西梁女王欲嫁唐僧。悟空大战蝎子精。
端阳前后,真假美猴王。
秋,火焰山,三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
冬,祭赛国金光寺盗宝。二郎神助悟空大败九头虫。
【贞观二十一年】(西行第八年)
春,木仙庵,唐僧谈诗,杏仙自荐枕席。
【贞观二十二年】(西行第九年)
此年无事。
【贞观二十三年】(西行第十年)
春,小雷音寺,黄眉斗悟空,弥勒收童子。
驼罗庄,悟空杀长蛇。七绝山稀柿衕,八戒立臭功。
夏,朱紫国诊病,孙悟空大战赛太岁。
【贞观二十四年】(西行第十一年)
春,盘丝洞、黄花观,大战七蜘蛛、蜈蚣精。
夏,狮驼岭,佛祖降魔,收伏大鹏、青狮、白象。
冬,比丘国,孙悟空救护小儿,寿星收伏白鹿精。
【贞观二十五年】(西行第十二年)
夏,陷空山无底洞,托塔李天王收服白鼠精。
【贞观二十六年】(西行第十三年)
夏,悟空夜剃灭法国。八戒打杀豹子精。凤仙郡求雨。
秋,玉华县授徒。太乙天尊收服黄狮精九灵元圣。
【贞观二十七年】(西行第十四年)
正月,金平府慈云寺观灯。打杀三犀牛。
春,舍卫国布金寺,遇天竺国公主。嫦娥收玉兔。
夏,铜台府,寇员外受斋遇害,师徒被诬。
秋,灵山拜佛祖。老鼍补齐八十一难,五圣成真。
附二《西游记》的均衡之美
《西游记》的结构,表面上看,简单重复,一难完了又是一难。然而这里面的布局,却精巧地隐伏着一条不易察觉的暗线——以通天河为界,将前后分为了两个部分,均衡对称,遥相呼应。
下面,我们就试论一下西游记结构上这种独有的对称性。
1.唐僧之“难”,始于“洪”,而终于“洪”.唐僧在凡尘中的第一难从刘洪开始,到寇洪结束。前后呈呼应对称型。
刘洪杀人越货,寇洪斋僧礼佛;刘洪作恶升官,寇洪为善丧命;刘洪最终被处死,寇洪最终又复活;刘洪为贼害人,寇洪为贼人所害。唐僧之难,所谓“贼始贼终”。
2.始于“绣球”,而终于“绣球”。
前面:唐僧之父骑着马,带“一”个“家童”,小姐的绣球“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后面:唐僧本人骑着马,带“三”个“徒弟”,公主的绣球“把个毗卢帽子打歪”。呈对称型。
球者,圆也,缘也,缘起缘落。
3.另外,唐僧的第一难,是如来强加给他的;而倒数第一难,则是观音强加给他的。唐僧的第二难,是“出胎”;而倒数第二难,则是“脱胎”。亦呈对称型。
这样,将西游记前后对照来看,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对称现象。
比如:前半场开头,唐僧收了猴、猪、沙“三妖”,以保护唐僧;后半场末尾,唐僧去拜寒、暑、尘“三佛”,却捉住了唐僧。
紧接着,前半场演到了“偷宝贝”;而后半场也对应“偷宝贝”。
前面是师父的袈裟被盗;后面是徒弟的兵器被盗。前面的妖怪开“佛衣会”;后面的妖怪开“钉钯宴”。
然后,前半场出来一群女仙(四圣),后半场则遇到一群女妖(七蜘蛛)。前面是一群女仙调戏猪八戒;后面则是猪八戒调戏一群女妖。前面八戒蒙着头看不见别人;后面八戒藏在水里,别人看不见他。
前半场到了车迟国,和尚斗道士;后半场对应黄花观,道士斗和尚。
前面公开竞赛,后面暗施毒手。前面和尚偷道士东西吃;后面道士送东西给和尚吃。前面和尚干死三个道士,后面道士放倒三个和尚!
前半场以“道”派的妖怪为主;后半场以“佛”派的妖怪为主。前面道派妖怪中,夹杂有两处佛派的妖怪:青狮、金鱼;而后面佛派的妖怪中,夹杂有两处道派的妖怪:黄狮、玉兔。
前半场重头戏在平顶山,后半场重头戏在狮驼岭。前面的妖怪:金角、银角两弟兄;后面的妖怪:狮、象、鹏三结义。
前面的妖怪是太上道祖的童子;后面的妖怪是如来佛祖的护法。前面的妖怪,引出道祖亲临现场;后面的妖怪也引出佛祖亲临现场。前面是道祖孤身没带来一个人;后面是佛祖全来只留了一个人。
这种“对称”式,《西游记》中相当多,仔细看,并不难发现。下面,我们再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看妖怪的“出场”次序:
前半场,唐僧遇到的妖怪,按顺序排列14处:寅将军、孙悟空、黑熊精、猪八戒、黄风怪、沙和尚、白骨精、黄袍怪、金角银角、青毛狮、红孩儿、鼍龙怪、虎鹿羊大仙、金鱼精。
再看后半场的妖怪,按倒序排列也14处:玉兔精、犀牛精、狮精九灵元圣、金钱豹、老鼠精、白鹿精、大鹏精、蜈蚣精、蜘蛛精、金毛犼、大怪蟒、黄眉童子、杏仙树精、九头虫。
前半场顺数到第十四个妖怪,金鱼精后面紧接着的是“青牛精”;后半场倒数到第十四个妖怪,九头虫前面紧挨着的是“牛魔王”。
前半场与后半场各十四处妖怪,他们交会的地方正是《西游记》的“正中间”:从“青牛精”到“牛魔王”。
青牛精是道派的牛;牛魔王是佛派的牛。
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牛魔王是如来佛祖通牒的对象。
青牛精最后被太上老君带走,牛魔王最后被牵到了如来佛处。
这两头“牛”,都是西游记中数一数二的厉害妖怪。
大战青牛精:参战人员极多。有道派的神仙,佛派的罗汉,更有玉帝派来的李天王哪吒父子,来助孙悟空一臂之力。这一回故事,暗喻了道祖与佛祖之间的“竞争”。最后,是佛祖以“失”而告终。
大战牛魔王:参战人员也极多。有道派的土地,佛派的金刚,也有玉帝派来的李天王哪吒父子,来助孙悟空一臂之力。这一回故事,暗喻了道祖与佛祖之间的“合作””。最后,是佛祖以“得”而告终。
这两大战为《西游记》“正中间”的故事,表面上看讲孙悟空斗妖怪,而实际上讲的却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这三个人的权利调整、利益分配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佛道平衡并重的格局。
所以,这里可以看做是“神仙界”的正中。
在“两头牛“的范围之内,还有两位“女怪”。
一个是罗刹女,一个是琵琶精。
罗刹女的扇子,是太上老君地盘上的宝物,从而使她与道祖产生了相关联的作用。而琵琶精是唯一打伤如来的人,也从而使她与佛祖产生了相关联的作用。
继续往里面推,所有妖怪的最中间的一个妖怪,就是孙悟空本人——六耳猕猴!这是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个妖怪,是西游记上半场与下半场转型的重要所在。他代表“心”的转折。
而凡间,则写到了女儿国,这是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个地方,没有一个男人,纯阳之体遇纯阴之境,受到极大的诱惑与考验,也是西游记上半场与下半场转型的重要所在。他代表“物”的转折。
这一段故事,唐僧西行在通天河一带,走了五万四千里路,而到西天的总路程是十万八千里。十万八千里的“中”数,正是五万四千里。
明白了西游记的“中”,可以便于推理书中许多隐晦难懂的部分内容,因为前后均衡对称,是可以相互对比参照的。同时也更能从中悟出许多的玄机奥秘!
附三《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小说《西游记》的主线其实非常清晰:
开头,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朝着目标进发。过程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面对环境的恶劣、敌人的攻击、上级的压力、内部的纠纷,他们都挺过来了。结尾,皆大欢喜,圆满成功。
所以,西游记写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无一不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在写,自始至终,贯穿全文。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这种理解太肤浅、太世俗,甚至有的人会固执地认为西游记讲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说句不好听的话,佛的境界,又岂是你一个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西游记都看不懂,你还能看懂佛经?
其实呢,世俗的修行与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矛盾,只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并且佛也提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行。
成功的起初,是立志。立志升官,立志发财,立志为僧,甚至具体到想做某一件事,都是起源于最初的一个“念头”。立志(决定开始)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因为他处于整个事件的最前端。
没有立志,便谈不上努力。做任何事,若没有目标,你往什么方向努力?有了目标,才会很自然地朝着目标去努力。
没有努力,便谈不上怀疑。前进之中,总是会因为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我的决定是否正确?我的努力是否正确?我坚信的理论有没有问题?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欺骗?这些都是正常的,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便谈不上坚定。你怀疑的两个面,其实都对,但也都有问题,所以才会怀疑!你必须取一而舍其他,舍去的未必就不正确,取的这个一,也未必尽善尽美,究竟站在哪边,靠的是信念,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你不能在成功的中途,仅仅只因为困难的幻象,便主动弃权。
没有成功,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才可能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现实中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就是王子,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一个老百姓也罔谈无求,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害的。
没有无欲无求,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佛的境界远高于世俗。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就结束了,并没有讲到更高层次的修行,因此,西游记就是在谈如何成功,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并不矛盾。
最后都是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注意:都是因“功”成的正果,而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并没有明显的善恶观念,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传统的行为准则总是喜欢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得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来说,大家都在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谁又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大家都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得粉碎!
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有三:
1.要能力
西游记讲的是成功,成功需要手段。当然,老君、如来、观音手段太高,不是模仿得了的。不过,悟空、八戒、沙僧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就学孙悟空,你卖苦力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可以学沙僧紧跟着成功的团队。
2.要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合作成功。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而成功。成功是互利的,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要坚持
成功,至少有个必要时间。若遇到阻力,则往后延长。唐僧三年的计划,却用了14年,其中任一时候放弃,也就彻底失败。如来也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以前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到唐僧这一次才成功,假如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
没有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但真做起来,不是靠知识,而是拼毅力!成功没有那么多的定律,只是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你一放弃,等于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曾经成功的经历,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何时才能成功?没人能告诉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只会大于等于成功的必要时间。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到达西天,终有成功之一日。
弃清规,破戒律,汝今能“持”否?
后记”人间幻象“话西游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1.搞怪说。仅是神话小说(或恶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滑稽搞笑,看了好玩,并没有什么寓意。
2.宗教说。是一本宗教小说,讲的是佛道并重,或是以佛证道。
3.炼丹说。讲的是丘处机道长(或其他道士)的炼丹口诀。
4.谤佛说。看起来是在讲修佛,其实是在讥讽、诽谤佛教。
5.修心说。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讲的是如何收心养性的学问。
6.养身说。讲的是气功口诀,养身怯病(魔)之道。
7.讽刺说。讽刺官场腐败。
8.揭露说。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9.惩恶扬善说。
10.反映人民斗争说。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这些吧。
道士说,这部书讲的是金丹妙诀,教你怎样修仙;和尚说,你扯淡,这部书分明讲的是禅门心法,教你如何成佛;秀才说,你更扯,这其实是一部证心诚意的理学书。
对不对,不妄加评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反问:西游记是因为教你修仙才成为名著的吗?西游记是因为教你成佛才成为名著的吗?答案显而易见,无须多说。
研究它的成书过程就可以知道,西游记是一部”滚雪球“式的世代累计完成的作品。大家当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理解,那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看神仙的世界,又有何不可?
西游记究竟是佛家经典?还是道家经典?还是小说?
不言而喻,西游记并不是什么宗教经典。它只是一部小说,一部明朝时期超长的白话YY小说。小说本身就是让人娱乐的,不是说教的,娱乐中反映的是人性、是社会。
西游记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任何神话故事,毕竟都是”人间幻象“.他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真实人间的炎凉冷暖,折射着现实社会的千奇百怪。
虽然神话都是编造虚构的,但虚构它的作者,却并不会脱离他真实的生活环境。
于是我们看到,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就只会被想象成坐在龙椅宝座上的典型东方帝王的样子,而绝想不出坐在四轮战车上飞行的西方上帝的样子。
同样,西游记里的天宫,也只可能被描述成超豪华的东方帝王的宫殿,而绝不可能会想象成西方圣经里所描述的天堂的样子。
西游记里的各路神仙,也只会想象成班列两行论资排辈的肥头大耳神,却不会想出为众受苦赎罪钉在十字架上痛苦滴血的耶稣。
因为西游记的作者,他只可能根据他真实的生活环境,来编造他幻想中的神仙世界。无论他多么离谱地虚构,也终究摆脱不掉那处处来自现实中的影子。
所以作者最终以极其巧妙的神话手法,写尽了人世间的种种幻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才真正堪配名著经典。
最后,感谢各位网友及出版社何学雷编辑的无私指点。
吴闲云
2012年4月